●碳中和一部曲:碳盤查和碳足跡

我講比較務實的,不要講概念。你回去可能對你企業最大的改變,是碳盤查。開始碳盤查之前,先訂個目標:「2025年做出第一個碳中和的產品或第一個碳中和服務」。你覺得你們什麼產品、服務是最有潛力?現在最受歡迎,或未來會最受歡迎的,就做那個產品或那個服務的碳中和;甚至如果你在全球也查不到這個東西或服務有碳中和,你可能是世界第一個這個東西的碳中和。

找顧問師做碳盤查大概需要半年,你可以聽他怎麼講,不要自己做,最少指派兩個同事與顧問協作。顧問師會開始要水單、電費單、要各種單據,你們有的東西他盡量蒐集,然後他會去找題供國際的數據庫幫助你,如果你沒有數據,他要想辦法找出來。歐萊德以前被碳盤查時被問到:產品送到哪裡去?一天送幾次?多少店家?要送多少產品、多少重量、多少容積,然後是哪家貨運行、貨運行的車子是幾年、什麼車?還有司機的體重多重?等等物流數據都要揭露。

一個碳盤查輔導顧問大概在五十萬新台幣上下,在半年到一年內查完,並且計算出該產品或服務的排碳量,準備進行減碳。

●碳中和二部曲:減碳

做完碳盤查和碳足跡,開始進行減碳計畫,一定要執行減碳,減碳之後不能抵銷的排碳量,才能購買碳權,但是不能不減碳直接買碳權。各家的減碳計畫要看各家公司情況而定,找出最有效的減碳計畫,不管怎樣,好比燈泡要換LED、需要綠電,種樹的減碳速度很慢,但是一點點進步也要做,就開始做減碳。

減碳計畫做完以後,如果減碳不夠就要買碳權拿來抵消,以我們公司為例,過去都是購買歐洲的水力發電,發電以後我買來抵消我的碳權。抵消以後你就做到碳中和,碳中和就變成你的競爭優勢。從開始執行減碳計畫到碳中和大概要一年時間,所以說如果從現在開始做,2025年以前,可以從碳盤查走到碳中和。

●碳中和三部曲:碳中和

所以在2025年前有可能做到你公司第一個碳中和,甚至在臺灣、你的產業內第一個碳中和,甚至有可能是那個品項全球第一個碳中和。

如果你想挑戰該品項第一個碳中和,你得去搜尋「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編按:Product Category Rules,簡稱PCR,針對特定單一產品或一產品群進行環境宣告之生命週期範疇進行界定之作業程序文件),簡單講就是產品的碳足跡要算到哪裡,如果你的產品是沒有人做過,你要重新定義該項產品碳足跡的邊界範圍,這個定義要產官學三方一同開會定義,通過制定這個範圍,制定以後,其他同業以後要針對同樣品項做碳中和,都照這個標準。這個定義要多花一筆錢,50到200萬不等。

●結論:綠色轉型是第二成長曲線

要把綠色轉型當做機會,趁機把夢想放大一點,當做是第二成長曲線。
你不用今天晚上就把現在事業淘汰掉,不然明天沒有薪水發,你的第一成長曲線,勢必會往下;第二成長曲線勢必是一個新的機會,所以投入了多少和產出,要看你的觀察、看你的洞察,綠色轉型對企業而言絕對是像數位轉型的新論述,未來勢必會有相對應的新商業模式或新經濟物種。


★若想實際參與更多精彩內容、現場問題、教授實戰經驗,歡迎進一步了解商周CEO學院—逆境領導,網址:https://bit.ly/3Ka39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