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電動車銷量稱霸全球、智慧手機遙遙領先,另一方面是部分民眾生重病繳不起醫藥費、外賣網約車等「靈活就業」的人數創新高。

這些都是中國經濟的面貌,也是理解這次「兩會」後,中國經濟走勢的關鍵。

三月四、五日中國召開「兩會」(人大與政協會議),為未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政策定調。值得關注的有兩個面向。

從年成長逾7%降至近5%,中國經濟風光不再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深陷通縮泥淖,又逢川普關稅挑戰
北京擬再大撒幣「集中力量辦大事」

首先是成長目標。

「兩會」將設定二○二五年經濟成長率目標。這將決定官方會用上多少刺激手段。成長率目標越高,官方的刺激手段也越多越強,這會影響市場走勢。

投資銀行巴克萊(Barclay's)預估,這次「兩會」會把今年經濟成長率目標設在五%,這和官方公布的二○二四年成長率相同。

不過,該行預計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成長率(通膨),將下調一個百分點至大約二%。

這是因為中國仍未擺脫「準通貨緊縮」,二○二五年一月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二‧三%,已連續二十八個月下跌。

生產者物價指數下跌,反映生產供過於求。路透引述分析人士稱,在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背景下,除非政策制定者能夠提振疲軟的國內需求,否則中國今年可能持續面臨通縮壓力。

第二個面向是財政赤字。

如今內有通縮,外有關稅,北京若要達成和去年一樣的五%成長率目標,預計這次「兩會」也將祭出史無前例的救市措施,那就是財政赤字。

巴克萊研究報告預估,這次「兩會」,中國官方將把今年財政赤字占GDP比率,由過去的三%提高到四%,創下歷史新高。這代表中央將加大財政支出。由於地方政府與民間家計部門負債累累,他們已無能力再舉債。唯一能再大花錢的只有中央。

近年來北京救經濟,主要是貨幣政策。但中國人民銀行不斷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