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在高雄舉辦國際性論壇,話題之一是現在最熱門的創新與人才,專家們分析高雄應該如何轉型升級。

大家討論到韓市長提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也提到人流、物流和金流。專家們一致認為創新是轉型的關鍵,而創新最重要的是人才。深圳代表指出騰訊員工平均年薪是80萬人民幣(約366萬新台幣),具有超級磁吸效應。新加坡代表表示,台灣應從傳統的「招商引資」改為「招智引才」。

一般招商就是叫外商來台蓋工廠,多產生製造工作,但台灣缺乏勞工,因此只能引進外勞。新加坡採取不同的做法,打造優良工作的環境,引進外籍尖端高級專家人才,形成創新群聚。

其實外商從來沒有把台灣看作低成本勞力中心。上週「Google智慧台灣計畫2019」宣示,台灣是Google在亞太地區最大的研發基地。這說明了什麼?外國科技大廠看上的是台灣的優質高端工程人才,而不是廉價勞力。台灣人才懂中文、有國際觀、工作勤奮而且性價比極高。

全世界都在爭奪人才,特別是具有科技背景的。最近在英國《金融時報》上讀到一篇文章「The Canadian brain gain」,非常有啟發。一般人都說「brain drain」(人才外流),但加拿大卻反其道而行,很大原因是受惠川普的移民政策。川普對移民不友善,包括高級知識分子,現在許多好的外國科技人才都改移民加拿大,之前加拿大根本吸引不到這些人。

我當年能夠申請到Stanford,就是因為美國名校有政策要招收一定比例的外國學生,大約25%。川普現在把門關起來,是極其短視的作法,長期絕對會影響美國的競爭力。台灣現在不允許陸生來台,很多大學卻招收不到足夠學生。

上週台大校長管中閔表示,建中畢業生申請出國人數高達15%,這是「可怕警訊」。我最近碰到一位大陸企業家,他準備和美國最頂級的大學在大陸合辦學院,說明中國對人才投資的力度。

台灣未來需要什麼人才?並不只是工程師,更需要「跨領域」人才,這是今年各大金控、企業招募人才的關鍵字。以某大金控為例,面對國際化與數位化浪潮,徵才重點除了「高移動性、外語能力佳」外,更歡迎「具備創新思維、跨界潛力的多元背景人才」加入。

台灣人才雖然優秀,但許多年輕人都跑到中國大陸去了。政府沒有專注打造一個優質的、開放的、國際化的工作環境,許多不合時宜的法規,如一例一休是為藍領勞工而設計,但不應套用在白領知識分子身上。「自由經濟示範區」最應該吸引的是多國籍企業,而焦點又在於人才,而非硬體。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2018世界人才報告」,台灣排名27名,比前年退步4名,在亞洲排名第四,落後新加坡(13)、香港(18)和馬來西亞(22)。三大指標中,台灣在「投資與發展人才」拿下25名,「吸引與留住人才」第32 ,「人才準備度」第27,後兩者分別下降6名和5名。

這說明什麼?台灣留不住人才,而且人才沒有準備好面對未來和國際的挑戰。台灣應該把門打開,才能招智引才。現在台灣是去中國的全球化,怎麼可能有競爭力?

台灣對人才最大的誘因是什麼?不是薪水,也不是友好的居住環境,而是自由的氛圍。對於一個曾在紐約、上海、香港居住過的台灣人來說,我完全能夠理解它的真諦。但最近這個精神正在逐漸消失,上週NCC重罰中天電視台,理由是報導太多韓國瑜新聞。台灣經常指責香港不自由,但我們不也是如此?

台灣一向喜歡把所謂的「民主價值」和美國擺在一起,但我們明顯不如美國。前一陣子美國總統川普在記者會上,因為不滿CNN記者質問的方式,沒收其記者證,被全美媒體大聲撻伐,最後CNN順利拿回他們的權利。

老美民主價值只是話術,還是賺錢第一。特斯拉在上海建立最先進的工廠,並取得大陸銀行巨額貸款。谷歌為了重新進入中國市場,修改符合大陸法規的搜尋引擎,刪除法輪功的敏感字眼。

民進黨的作為其實和共產黨並沒有差別,當政黨可以干預大學校長的選舉,我們所謂的民主只是一種假象。在這種情形下,人民的主要考量是誰能讓其填飽肚子和發大財。

台灣人才最大的威脅並非來自中國大陸,而是未來科技。台灣對新興科技充滿抗拒,無法融入數位社會。最近台交通部草擬「新Uber條款」,要求以1小時起租時數為原則,可能迫使Uber第二度退出台灣市場。Uber競爭對手Lyft剛在美國上市,市值230億美元,為美國今年最大IPO。Uber將接下一棒,全球都在期待,只有台灣不了解世界趨勢。

李開復近日表示,全球將有一半的工作在15年內被AI接管。如果連無人駕駛都會普及,我勸司機趕快轉行。政府如要保護昨日的工作,只會使台灣更晚進入明日社會。那還有什麼工作可以做?李開復分析AI不能創造,也不能從事手眼高度並用的複雜工作,缺乏同理心,因此像護士、社工顧問、科學家比較不會失業。

台灣和中國大陸在AI應用的差異,並非由於大陸技術比台灣先進,而是台灣脫離不掉傳統的包袱,不像大陸那麼勇於「除舊布新」。換言之,我們的人情味害了我們。

小英說「和世界接軌、和未來接軌」,請在前面加上「人才」兩個字,你就知道問題有多難了。

責任編輯:林舫如
核稿編輯:黃楸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