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延燒一年,百業蕭條,中國酒業卻異軍突起。《CNN》指出,其中貴州茅台股價在上海證交所股價飆升70%,登上全球第二大上市國有上市企業(第一大為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Aramco),市值甚至超過飲料巨頭可口可樂,以及酒精飲料公司帝亞吉歐(Diageo),高達2.7兆人民幣(約合新台幣11兆元)。

這款被西方人戲稱為「液態刮鬍刀」的酒,為何這麼受歡迎?

貴州茅台是中國的「門面酒」,有特殊民族意義

「我認為如果我們喝夠多茅台,什麼問題都能解決。」1974年一次中國國宴上,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對未來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說。

對中國人來說,貴州茅台不只是「烈酒」,還具有外交意義和強烈民族意識的。據《CNN》報導,它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人毛澤東生前最愛的酒,其紅白相間的瓶身象徵中國國旗,是中國常被用在外交場合,如國宴和商務活動上,像是美國總統尼克森1972年歷史性訪中、2013年習近平會見歐巴馬時,都是喝貴州茅台。

中國市場研究顧問公司(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上海區總經理卡文德(Ben Cavender)說:「貴州茅台頻頻在中國重大事件中出場,確實讓這個品牌在國民心中樹立形象。」

如今,中國人已把貴州茅台當成奢侈品,客人買來不是為了喝,而是投資。國際拍賣公司佳士得(Christie’s)表示,一些限量版的瓶子可以賣到4萬美金(約合新台幣112萬元)以上。

然而,貴州茅台其實也是中共「國進民退」政策下的苦主。東方資本研究(Orient Capital Research)總經理柯里爾(Andrew Collier)告訴《日經亞洲評論》,中國越來越常要求生意做得最成功的中企要向國家金庫上貢。

去年年底,貴州茅台集團就送出聖誕禮物,對負債高居中國第一的貴州政府無償贈與股票,博得中國官媒一片讚賞,在人民心中的好感程度又更上一層。

中澳角力,本土葡萄酒得利

去年,中澳關係急劇惡化,結果牛肉、大麥、棉花、煤炭、葡萄酒等商品相繼淪為中國與澳洲外交角力的祭品。但中國本土葡萄酒發展,反而從中得利。自從北京針對澳洲葡萄酒課徵最高212%的反傾銷稅之後,中國飲君子越來越青睞國產葡萄酒。

《BBC》根據產業分析機構「葡萄酒情報」(Wine Intelligence)的調查,受到疫情影響,大多數葡萄酒生產國開始轉向購買國產酒,而在中國,這種現象最為明顯。

福建廈門的侍酒師羅傑(Roger Chow)說:「今年本地葡萄酒的消費量急劇上升。」去年8月進行的一項葡萄酒調查,有54%受訪者表示,和疫情大流行之前相比,他們現在購買的中國葡萄酒數量更多。當然,其中一個原因也可能是全球封鎖導致進口葡萄酒一瓶難求。

這會不會只是疫情間的現象,疫情控制後,中國消費者還是選擇進口葡萄酒?

《中國葡萄酒復興》(The Chinese Wine Renaissance)作者珍妮特(Janet Wang)告訴《BBC》,她認為中國葡萄酒生產商有確實抓住機會「升級」。

有許多釀酒商,趁著這個機會,與歐洲的生產商合作,拉近國產和進口酒在口味和包裝精緻度上的距離。上海市調公司Daxue的分析師也說,有越來越多進口商與中國釀酒商合作,打造中西合璧的葡萄酒。

珍妮特認為,未來即使有外國競爭者,中國葡萄酒也會在國內市場進一步普及,因為消費者意識到本地葡萄酒物有所值。

(參考來源:Nikkei Asia ReviewCNNBBC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