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愈來愈貴,房屋愈住愈小,近幾年北台灣新建案當中,室內坪數18、20坪的1+1或小兩房幾乎成為主流,雖然小房內應有盡有,但總覺得身心不舒暢。香港也在發展這種微型公寓,《彭博》分析香港住房現狀,已經讓人民感到壓力與焦慮,中國政府也認為,香港反中也與住房壓力有關。

過去10年香港房價大漲,2010年到2019年飆升87%,現在平均房價超過130萬美元,若一個18坪的公寓而言,即使是收入較好的香港科技員工也要工作21年才買得起。房價太高、人口太密集,香港人的居住環境一直都很迷你,除了鳥居,現在香港人住的稍微好聽一些,稱微型公寓,也叫經濟適用房。

這種房子最小不到5坪,最多8坪,有廚房有衛浴,一戶售價還要80至100萬美元。房地產開發商正在興建越來越多微型公寓來響應經濟適用房更多的需求。報導指出,以前消防安全法規要求廚房用牆隔開,有自己的窗戶,迫使開發商在庭院或通風井建造室內窗戶,讓獨立的廚房有光線和空氣流通。2015年政府放鬆要求自然採光和通風的規定,之後就開始興起這種只有一扇門與開放式廚房的微型公寓,2019年占香港所有住房的9%。

香港房屋太貴與土地稀少有關,由於香港75%領土是綠地或自然景觀,香港前總督和熱衷戶外活動的麥理浩勳爵將香港自然綠地劃為保護區,不准開發,因此只有7%土地被劃為住宅區,導致香港750萬人口必須擠進夾在大海和山脈之間的密集高層社區。最擁擠的地區是九龍,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萬9千人,台北市平均每平方公里為9473人,新北市人口密度最高的永和也只有3萬9千人,紐約曼哈頓人口密度是2萬7600人。

此外,香港的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心態也讓這種狹窄的住房持續存在。香港大學教授認為,這種想法是「如果你買不起像樣的房子,那是你自己的錯。而那些能夠設法爬上房產階梯的人,就會支持保持高房價的現狀。」

但過去香港人似乎很知足。報導指出,小型生活源於香港做為成千上萬人逃離中國的難民心態,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表示,人們並沒有真正反對或抱怨,因為他們沒有理由抱怨。他說,「如果你只是從一個你不想住的舊地方逃離,那麼你對新地方不會有太多期望,因為你的全部目的只是純粹的生存。」一名中國大學教授也說,「並不是人們真的想住在小公寓裡,只是很不幸,我們沒有足夠強烈的社會共識,認為體面的住房是一種權利。」

雖然比不到3坪的鳥居好一點,但狹小的居住空間通常照明或通風不好,如果長期居住會感到精神壓抑,讓人不想待在家裡,寧可在寬敞的購物中心閒晃,從事各種戶外活動。事實上,這種住房後遺症已經出現,2020年7月發表的第一項此類研究發現,住房大小對高度壓力和焦慮有顯著影響。中國政府也認為香港反中部分原因是住房問題所引起。

中國政府正在對企業施壓,《路透》報導,香港地產開發商新世界推出市價對折的新房計畫,8至15坪公寓售價新台幣960至1千760萬左右。一些民間團體已請願禁止開發商建造越來越小的房屋,香港政府官員也表達,開發商不應再建造這種不到6坪,被稱為奈米公寓的小房。

香港政府正在推動廉價住房措施,並計劃將靠近中國邊界的香港新界農村地區改造成一個大規模居住空間,被稱為北都會,新世界發展計畫只是其一。如果完全按照規劃發展,這座大都市將擁有250萬居民,居住在多達92萬6千處新建和現有房產中。《金融時報》分析,香港政府將從土地銷售中收益,占香港財政收入的1/5,而地產開發商是最有能力競標的人,因此無論住房政策如何發展,人民感受幸福與否,建商都將是最大受益者。

*本文獲「科技新報」授權轉載,原文:房子愈住愈小,香港建商狂建「微型」、「奈米公寓」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鍾守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