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爆發COVID-19疫情後,又洪災不斷,包括長江、淮河流域等被稱作「魚米之鄉」的重要糧食產區受災,面臨缺糧危機。

雖然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兩天前才對外強調「糧食充足」,但中國官媒卻展開大內宣,呼籲拒絕「剩宴」,還推廣「N-1」的點餐模式(3人點2人份的餐點)。包括抖音、快手等社群影音平台上的「大胃王吃播」視頻,也被下架。

天災人禍相繼而來,《彭博》(Bloomberg)指出,工資停滯、物價飆漲、消費萎縮,再加上缺糧危機,中國復甦之路困難重重。

瘟疫後又遇大洪水,「缺糧」危機四伏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報導,聯合國糧食計畫署曾鄭重警告,過去歷史經驗告訴人們,隨著瘟疫大流行,將至更大的危機是饑荒。對中國而言,高達2億農民工失業潮以及糧食供應不足可能是饑荒主因。

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昨日公佈的最新糧收購進度數據顯示,當地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4285.7萬噸,受洪災影響,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938.3萬噸,減幅約18%。

事實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CNN》報導,根據中國海關最新數據,今年前六個月,中國進口了近6100萬噸穀物,同比增長21%。玉米進口量比一年前增長了18%,而對於中國民生相當重要,為食用油與飼料主要來源:大豆,也有超過8成必須仰賴進口。

然而,如今中國與大多數西方國家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冠狀病毒大流行,可能使今後進口大量食品變得更加棘手。尤其中國的糧食主要進口來源,是全球糧食最大出口國「美國」。中國天風證券分析師告訴《CNN》,中美之間的貿易關係,為食品供應鏈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假如美國當局切斷中國食品進口,或對這些產品課重稅,中國大難臨頭。

「中國需要未雨綢繆。」分析師們表示。他們提出一些中國增加糧食生產的方法,包含放寬基因轉殖植物的限制。他們也認為,短期內,中國要盡可能進口糧食,如此一來也能避免貿易關係惡化。

貧富差距擴大!消費疲弱扯復甦後腿

《彭博》報導分析,疫情放緩了食品進口,加上洪災破壞糧食作物和交通運輸,物價快速飆漲。物價越來越貴,但收入無法成長,貧困階級的處境雪上加霜,以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每季度約1000美元,這個數字於疫情爆發後下滑,且恢復速度低於平均,表示貧富差距正在擴大。中國當局今年喊出要實現「消除貧困」的目標,應該很難實現。

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大中華區經濟學家蜜雪兒・林(Michelle Lam)表示,中國從去年豬肉價格上漲後,就有食品通貨膨脹的問題,第一季食品支出佔消費的比重大幅上揚,壓縮到低收入家庭的可用餘額,加上後來又有防疫措施的影響,導致娛樂或其他可自由支配領域的支出受到巨大衝擊。

因此目前中國的經濟復甦主要還是靠工業推動,消費方面仍須提振,若消費者還是傾向抑制開銷,復甦動能會逐漸弱化。

(參考來源:BloombergCNNWEF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