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商報》(Handelsblatt)以「從弱者的觀點出發」為題,刊文點評習近平出訪中亞並出席上合組織峰會。作者指出,中國的實力近年來已經被削弱,但西方國家必須想清楚一個重要問題:「到底是削弱的中國,還是強大的中國更令人害怕?」
「今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只有3%多一點,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對於一個以迅速崛起、連年2位數增長著稱的新興國家而言,這無異於時代轉折。因此,習近平在試圖營造外交強勢,就不足為奇了。」
「外界越是質疑中國國家資本主義體制的可持續性,權力的象征就越顯重要。中國正變得越來越對內專制、對外咄咄逼人,這是顯而易見的,很可能是中國體制的原生特性。」
文章隨後盤點了中國嚴苛防疫政策造成的嚴重經濟後果,並且認為習近平不太可能改弦更張,一個缺乏快速自我糾錯能力的體制注定無法長久。作者還指責習近平放棄了鄧小平確立的實用主義經濟發展路線,認為中國最近十年來的快速增長,不過是大量舉債投資基礎建設的結果;而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的外交戰略也出現了兩難:一方面想要支持俄羅斯,另一方面也擔心會損害和西方的關系。
「北京的處境相當艱難。但西方國家必須捫心自問,被削弱的中國,還是強大的中國,哪個中國才更加可怕?必須認清一件事:專制政權越是遭到削弱,其行為就越是難以預測,普欽就是一個例證。如果中國也是這樣,那對台海局勢絕對不是好消息。而台海衝突很有可能是全球經濟當前面臨的最大風險。」
左翼立場的德國《青年世界報》(Junge Welt)也關注了習近平訪問中亞並出席上合組織峰會。評論以「資本的韁繩」為題,指出,上合組織代表的非西方聯盟正變得強大,削弱西方的全球主導地位,從而導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越來越急於打擊中國。
「疏離中國是德國政府近年來不斷對德國工業界呼籲的內容。中國將會變得過於強大,因此最好不要通過合作關係,進一步加強中國的實力,而是轉向加強印度、東南亞等中國的對手。但要注意的是,德國企業在中國的業務正面臨著不小的風險。例如,美國一旦像制裁俄羅斯那樣對中國發起全面經濟戰,德國工業就會墜入深淵。屆時,俄羅斯能源斷供造成的能源危機也只能小巫見大巫。德國企業在中國的業務規模十分龐大,汽車廠商全球的三分之一營業額都來自中國。大多數人都一致認為,失去當今規模的中國業務,德國經濟將遭到重創,乃至毀滅。」
「但是,資本市場並不聽從說教,而是服從於利潤。因此德國工業並沒有從中國撤離投資,反而在追加投資。因此,德國政府以及歐盟方面祭出了傳統的胡蘿蔔加棒槌政策。」作者隨後盤點歐盟委員會本周高調宣布與智利、印度等國達成的自貿協議,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公開表示,要限制德國企業投資中國業務,然後問道:「德國政府到底有沒有能力趕在全球地緣政治惡化、中國業務遭毀滅前,為不聽勸告的德國資本套上韁繩、及早疏離中國?」
「對此的懷疑正在不斷增長。在美國,鷹派人士認為不應該繼續觀望,至少要讓對抗升級:美國應當祭出新的對中制裁,歐洲也應當宣示自己的立場,制定相似的對中制裁。我們不得不認為,屆時中國必然會祭出強硬反制措施。美國的態度讓我們更加逼近經濟深淵。」
「可是,華盛頓為什麼如此著急?四分之三的國家拒絕制裁俄羅斯,這已經顯露出西方霸權的破碎跡象。非西方的聯盟正在變得強大,如金磚組織、本周召開峰會的上海合作組織。中國、俄羅斯、印度的國家元首都將聚首這場峰會。西方國家正在因此喪失冷靜,這使得他們更加具有攻擊性。」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獲《德國之聲中文網》授權轉載,原文:德語媒體:實力被削弱的中國威脅更大?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