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世代區域經濟整合 資訊透明、可信賴成合作關鍵指標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簽署後,不少人擔憂台灣在區域合作趨勢中,面臨「邊緣化」窘境,事實上台灣在WTO ITA(資訊科技協定)的保護下,佔七成、出口大宗的電子與資通訊產品已享有零關稅優惠,而影響較大的石化、紡織、鋼鐵、螺絲等傳統製造業,也早就開始透過海外設廠、於第三地註冊,或在當地國申請加工出口退稅等方式進行分散製造,藉以降低關稅衝擊。

但這並不代表台商可以放緩供應鏈重組的腳步,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GI)於報告中指出,未來3到5年,全球將有高達25%的產品移往新的國家生產,布局分散製造,因為日漸高升的貿易衝突、網路攻擊、新冠疫情及氣候變遷等各種因素,都可能隨時導致營運中斷。

此外,區域經貿合作也有了全新的訴求,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就指出,下世代區域經濟整合的組成,不再像過去單純從成本或利益考量,取而代之的,是供應鏈的透明、乾淨、可信賴,以及理念的志同道合等特質。例如日本、澳洲、印度及美國就積極推動供應鏈重組計畫,展開「SCRI供應鏈韌性倡議」,從區域安全角度出發,建立一個自由、公平、可預測、穩定的經貿環境,來取代紅色供應鏈,避免因特定國家、地區的政治等人為因素,或突發性事件而造成供應鏈中斷風險。

要打造彈性供應鏈,SAP認為,企業需提升資訊整合能力,以便管理庫存、訂單、財務成本等所有企業營運資訊,讓供應鏈各方資訊保持透明、一致,將有助於與上下游合作夥伴建立更鞏固的關係,同時亦能協助企業快速應變未知風險。

短鏈布局非一蹴可及 四大階段建立未來供應鏈

區域製造為大勢所趨,然而短鏈管理系統的建置並非一蹴可及,SAP建議,企業可以通過階段性的短鏈布局和嚴密的供應鏈計畫,因應區域化發展,落實真正的分散風險。

階段一:調整庫存配置
企業可先檢視從需求端(成品)到供給端(原料、半成品)的庫存分布,並嘗試建立短期庫存緩衝配置。

階段二:設置製造分流
研議各地區域需求及市場特性,評估落地區域製造的設立機會,並模擬中長期投資的可行性。

階段三:分散供給風險
區域製造的地點選定後,引入物料在地化供應選項,並透過跨區供給與在地供給的配比,模擬分散供應鏈風險。

階段四:完善區域供應鏈
開始架構完整區域產、銷、研體系,並通過即時且快速的計畫模擬能力,回應區域內的需求與供給波動。

而落實以上短鏈布局四大階段的前提,是打造強而有力的「數位核心」,培養強大的資訊整合力、提高數據透明度,才能讓各地廠區及部門發揮高度的協同合作效益,以確保在任何嚴苛環境中,依然維持企業營運彈性,穩定關鍵業務與現金流、保持內部資源靈活調度並持續業務創新。

深化「智慧管理」 放大台灣競爭優勢 

僅管大環境瞬息萬變,但高素質的人力與成熟的供應鏈管理仍是台灣企業的優勢,SAP建議,若能加速產業升級,進一步提升台廠在服務、效能、品牌商譽等「非價格競爭力」,將更能鞏固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利基,甚至有機會透過技術輸出或轉型「製造服務業」,創造嶄新營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