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1973年
學歷:牛津大學布雷奇諾斯學院
現職:BBC節目主持人、《金融時報》主筆
代表作品:《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從臉書到劈腿,150個生活難題爆笑拆解》、《誰賺走了你的薪水:找經濟學家幫你加薪》


長期以來,某一些環保主義人士總是不斷大聲疾呼,為了地球可長可久,我們必須立即喊停經濟成長。強力擁護者之一是環境經濟學專家馬斯提尼(Riccardo Mastini)。他明確定義,去成長(Degrowth)就是要「揚棄將經濟成長視為一道社會目標的傳統做法。」

去成長的論述代表以下這一道觀點:即使我們應用各種新科技、祭出定價誘因策略,或甚至是重砸資金投入開發能源領域、翻新運輸系統,依舊無法大規模急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唯一可行的手段就是經濟成長本身畫下句點,而且是從此不再復生。

這場COVID-19全球大流行病,讓我們深刻體悟成長終結的痛苦滋味。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從中學到什麼教訓?

疫情逼出全球大鎖國
經濟急凍,碳排減幅仍不夠大

全球許多國家政府祭出鎖國政策,確實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但其實減排程度低於我們預期。英國氣候科學與能源政策網站碳報導(Carbon Brief)預估,二○二○年全年碳排放量將可能會比去年減少五%至六%。這個比率將是可見紀錄史上的最大跌幅。

可能出人意料之外的發展是,這個比率還是很不夠力。假設未來十年中,減少碳排放的複合速度都維持這個比率,我們的必要作為終究是遠遠不夠,以至於無法達成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預估,阻止全球溫度上升攝氏一.五度的目標。(如果目標設定為攝氏兩度,那就容易得多:未來十年內只要再來五場全球大流行病就綽綽有餘。)

靠「經濟去成長」拚減排
這招行不通,人類反陷苦難

顯而易見,我們想要借道粗劣的去成長做法,以便達成苛刻的排放目標,這一招行不通。反而還可能將人類推入苦難深淵。

政治圈也勢將強力反對。這場疫情比起溫水煮青蛙一般的氣候變遷危機,顯然是更活蹦亂跳、迫在眉睫;每天死亡萬千,多半還都是發生在全世界最富裕、最知名的大城市。照理說人們應該是很容易為了打擊敵人犧牲小我,就此團結一致對抗病毒,但仍有聲量比較微弱的一批人士反對任何形式的犧牲經濟舉措。光憑這一點就應該會讓我們所有擔心氣候變遷招致廣泛威脅的人深感不安。

二○二○年預計碳排量將年減五%。
雖是可見紀錄史上的最大跌幅,
但還是很不夠力。

精雕細琢的政策遠勝於倉卒出台的臨時版本。但我們之所以選擇苦不堪言的封鎖政策就在於,我們遲遲無法端出更管用的解決方案。我們既沒有現成疫苗可用,也無法提供充裕療法,在許多國家甚至連檢測站、接觸者追蹤和醫療防護等最基本的設備都付之闕如。

就氣候變遷議題而言,同理適用。當然,我們可以罔顧人民生計,以免人類生態系統邁向大崩潰,就像我們這陣子的鎖國鐵腕政策,以便遏阻病毒引爆大規模死亡一樣。不過,這一步已是最後的底牌,也相當於是承認,我們其實別無選擇。

事實上,儘管我們萬分不願祭出其他的替代方案,我們其實有不少後路可走:綠能科技的研究補貼;支持利用更廉價的太陽能、風能所必需的智慧電網;碳定價政策。就政治而言,最後一項是一門難做的生意,但我很樂意賭一把,要是來一場民意投票,它的支持率肯定高過贊成把綠能打入萬劫不復的蕭條死境。

當然,就算許多環保主義人士贊同瑞典環保女高中生通蓓(Greta Thunberg)的批判觀點,即反對「永不停止的經濟成長神話」,但多數人還是會承認,首要之務並非真的把國內生產毛額壓至零,甚至是負值,而是要減少排放、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同時維繫人類繁榮與自由。

揚棄經濟是激進口號
不如聚焦補貼、法規層面

這樣想也沒問題,只不過,如果終止成長並非目標,終止成長的手段才是的話,可否容許在下狂言,這種手段其實不算非常有效?「揚棄經濟成長」是一道激進的政治口號,但是當我們尋找可用的政策槓桿手段時就會發現,自己正兜回特定的稅收、補貼、公共投資和法規層面。所以,我們何不停止高談闊論去成長議題,改以聚焦可能解決環境惡化的特定政策?

我們可能會發現,一旦賦予那些政策拯救地球的充分法律效力,確實就可能產生經濟成長歸零的副作用。我個人是覺得這一點尚待討論啦,不過,找出真相的唯一之道就是動手實驗。我們可能會喜出望外的發現,其實經濟活動自有高度彈性,而且我們在不踩地球底線的前提下,搞不好這趟實驗旅程還能樂在其中。

我們其實有不少後路可走:
綠能科技的研究補貼;
支持利用更廉價的太陽能、
風能所必需的智慧電網;碳定價政策。

在此僅重申,大流行病凸顯出問題重點。因為短期內我們幾乎毫無轉圜餘地,只能被迫鎖國對抗病毒。這道決定重創成長。不過,沒有所謂「去成長流行病學家」主張,扼殺經濟活動是主要目的,而非不受歡迎的副作用;也沒有人說,疫苗和接觸者追蹤是新自由主義派經濟學家四處對外兜售的童話。

這次病毒教會我們,我們的生活方式其實遠比自身所盼還脆弱;也教會我們,現在就應該為了未來可預見的風險,做好犧牲的準備很重要;甚至提醒我們,開車上班或搭機飛過大半個地球開會其實不總是有其必要,在寧靜街上散散步或騎騎腳踏車反而自有一番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