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想到,面對AI新局,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的起手式,居然是一場撤退。
歷經10年布局,蘋果的電動車開發團隊「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正式在今年2月底解散。據外媒揭露,在庫克的拍板下,該團隊每年逾十億美元的研發經費、近兩千名工程師,將轉而投入全球已夯近一年半、但蘋果迄今卻沒什麼聲量的生成式AI。
這個消息,最感到失望的,自然是全球龐大果粉。因為,粉絲們期待的是,蘋果能夠再度施展它「重新定義」某項產品的魔法,端出一輛在軟體上與特斯拉匹敵、硬體上超越現行競品痛點(如里程焦慮、自動駕駛)的電動車。
結果,卻事與願違。
問題1》為什麼蘋果要「棄車」?
「那個團隊,這3年一直在換主管⋯⋯」
由於泰坦計畫已運作10年,中間還一度從特斯拉大舉挖角工程師,因此,所有人的第一個疑問都是:為什麼庫克要放棄?為什麼蘋果汽車變「棄車」?
「那個團隊⋯⋯,這3年一直在換主管,」一名台灣電子5哥的董事長向我們透露,「所以這次聽聞他們宣布放棄,有點錯愕,卻也不算意外。」
人員流動的背後,反映的是,蘋果對電動車「想像」舉棋不定。超過5位業界人士向我們指出,原本蘋果的目標,是要開發一輛全自動駕駛、拿掉方向盤與油門的電動車,但因為難度過高,後來又改為開發半自駕,人員也大搬風。
對供應鏈亦然。起初,蘋果想仿造「iPhone模式」,即自行設計產品,然後將製造統統外包,不過,在與現代汽車、超過兩家日本車廠,陸續談判破裂後,兜了一大圈,據傳才敲定與全球罕見的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