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生,從科技業轉行當計程車運將,以下是他的第一手觀察:

「我今年五十歲,開計程車五年了,以前在新竹一家封測大廠擔任經理,後來為了調養身體,離開了科技業,開始跑車的生活。

我大概每天跑個八到十小時,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累。每個月的營業額,大約有十萬出頭,扣掉油錢、保修這些成本,淨收入有七、八萬元。

雖然啦,這個收入沒有我以前在科技業上班多,但很夠用啦,最重要的是,生活自由自在,不用每天扛很重的壓力,這個生活步調是我喜歡的!

我經常往返竹科,最近發現年輕的客人變得越來越多。我跟他們聊,才知道,原來現在年輕人,已經不太喜歡買車了。

有一個年輕的工程師跟我說,自己開車上、下班,塞車很痛苦,搭計程車就很輕鬆,可以在車上開會、看報告,小睡一下,回到家不會筋疲力竭。

他還算給我聽:每個月養車的費用差不多接近兩萬元,搭計程車上下班的費用才一萬出頭,他想了想,覺得搭計程車划算多了,就把車給賣了!」

乘客習慣大翻轉!App叫車比率超越路邊攔車
(圖表製作者:韓化宇)

你是否發現,越來越多人,寧願叫車也不願買車?而且,乘客的行為也改變了,使用App叫車,已取代路邊招手。

商研院策略所所長朱浩分析,不少民眾在疫情期間,擔心染疫而少搭大眾交通工具,而改搭私密性高的計程車,即使疫後,這個習慣也已養成。

從計程車龍頭台灣大車隊的財報數字,也可發現這趨勢。該公司去年乘客人數較疫情前的二○一九年大增三成,營收、淨利,雙創歷史新高。

同時,台灣的計程車叫車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除了原本的台灣大車隊、Uber,裕隆旗下的LINE GO、和泰旗下的yoxi,也加入戰局。

今年,這場戰局又有新變化。二月, yoxi宣布和Uber結盟,在Uber的平台上,就能叫到yoxi的小黃。

甚至,歐洲叫車平台巨頭Bolt也覬覦台灣市場,正公開招募台灣總經理。

App叫車率跳升,「高頻數據」成寶藏
台灣四巨頭到Google、微軟都搶進

他們看中什麼?原來,他們眼裡的寶藏,不是車資,而是數據。

台灣運輸業移動科技派遣平台協會秘書長曾弘義表示,疫情前路邊攔車的比率超過六成;疫後,這比率大幅翻轉,路邊攔車僅剩三成,而App叫車高達七成,疫情徹底改變了民眾叫車的習慣。

弔詭的是,平台增加、App便捷,理應更容易叫車,但許多人都發現,小黃越來越難叫,甚至加價也叫不到。為什麼?

原來,各方搶進,讓司機更敢「待價而沽」。

仔細觀察,許多司機身旁有兩台以上手機,代表他可能同時接兩家以上平台的派遣任務。

和泰汽車MaaS先進策略本部長吳品璁表示,在尖峰時刻,民眾會同時開三個App,結果還叫不到車,「因為你開三個App叫車,司機也開三個App在接單,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