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教育現場,「雙峰現象」正持續加劇。
去年底,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揭曉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時,才特別點名台灣的雙峰現象全球第一。
台灣教育資源失衡,學生程度M型化全球第一
這個詞彙的意思是:隨機抽樣一群十五歲的學生來考試,其中最高分者與最低分者的落差值之大為全球之冠,例如英文成績,可能某些國三生已經通過英檢中級,某些卻連二十六個字母都還背不完。
這也代表台灣社會看似
2,945
5年前的108課綱說明會座無虛席,湧進無數家長旁聽。無論制度怎麼變,大家依然最關心:如何讓我的孩子維持競爭力?(攝影者:駱裕隆)
1.台灣學生程度全球落差最大,竟恐讓「社會破洞」,導致低薪低生育、世襲貧窮⋯⋯。教育M型化該如何解?
2.「若決策者對不同階層的認知越來越少,做決策就不會考慮到這些人,」一旦公校體制失靈、資源失衡,以往可靠學校彌補差距的經濟弱勢孩子,最終將掉隊,可能演變成社會不信任,造成惡性循環。
在台灣的教育現場,「雙峰現象」正持續加劇。
去年底,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揭曉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時,才特別點名台灣的雙峰現象全球第一。
這個詞彙的意思是:隨機抽樣一群十五歲的學生來考試,其中最高分者與最低分者的落差值之大為全球之冠,例如英文成績,可能某些國三生已經通過英檢中級,某些卻連二十六個字母都還背不完。
這也代表台灣社會看似
教育M型化究竟有沒有解?師大教育學系教授王麗雲建議,現階段比較可行的調整方式是:「公立學校私立化、私立學校公立化。」
她舉例,美國維吉尼亞州阿靈頓學區之所以能吸引大量家長特意遷學區,關鍵就在於,這個公立學區比照私校市場機制,提供家長和學生所需要的特色課程,例如遠距教學、體育課程、藝術課程等,放大每間公校的獨門特色,吸引同質性高的家長聚集。
反之,私校也可以承擔部分公校的責任,例如澳洲政府就通過法案,將政府教育經費提供給「願意協助各類弱勢生」的私校,讓私校也承擔起改善澳洲社會教育不均的狀況,促進不同階級的流動。
(文●蔡茹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