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複製「七個王永慶」來勢洶洶,日歐同業更在危機來臨前,不惜賣光工廠,或是大手筆投入兩百億元發展半導體化學品,台塑集團這家七十年老店,卻在台灣爆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內鬥,轉型也因內部利益矛盾,出現了卡關現象。

鏡頭轉回台灣,三個現場,帶你看到企業轉型的衝突與難處。

穀倉效應》
一場研討會洩內部矛盾
法規+各自為政,高值石化廠難產

第一個現場在台南。時間倒轉回二○一六年,這年,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解封」民營業者束縛,允許其進入上游石化業第一年,同一時間,台灣產官學也展開對應的策略會議,但一場在成功大學舉辦的研討會,卻活生生上演台塑自家人彼此叫陣的戲碼。

一名與會者回憶,這場會議前,一位先到場的台塑四寶董總,原本還在與同業談笑風生,但,就在時任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抵達現場,這位董總突然對著他,展開一陣揶揄,「攏他啦(都是他啦),現在我們集團做高值化(石化產品)他最厲害了,結果咧,爽到他,艱苦(台語,辛苦)到我們!」

這番話背後講的,是當時的陳寶郎正在與美商科騰合資一座高值化石化品廠,設廠地點在台塑六輕廠區,而該集團又被政府要求,六輕若要建新廠,只要每增加一噸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就要相對應減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