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民眾開始恐慌,美東碼頭工人的罷工,造成民生用品短缺與漲價,才開始搶購,勞資雙方竟迅速達成協議,喧騰半年之久的罷工,短短三天就閃電落幕。
隔日,亞洲航運股集體暴跌,因為「罷工已經結束,那些寄望運費反彈的投資人轉而拋售航運股,」韓國大信證券(Daishin Securities)分析師楊繼煥(Yang Ji-hwan,音譯)對外表示。
明年運價水準低於今年
兩數據透露:需求穩增、獲利仍可觀
「罷工只是短期事件,一般不會超過兩週,對航商的EPS(每股盈餘)影響很小,所以股價下跌反映完之後,很快恢復正常,」野村投信投資策略部副總經理張繼文說。
這裡所說的「恢復正常」,是指反映真實的第四季運價。
「原本市場就預估,運價在第四季可能至少跌個兩到三成,」統一投顧航運分析師王建智指出,年底是消費旺季,走海運的廠商趕第三季出貨,今年碰上紅海危機,部分廠商甚至更早出貨,讓今年運價在七月就攀峰,隨後回落,走低疲軟至今。
航運屬於景氣循環股,其特性是獲利受市場報價所牽動,「淡、旺季」與「經濟景氣」,左右著航運產業的供需關係。在需求面上,貨運需求在第三季前已大致消化;在供給面上,航商在疫情時所訂的新船陸續下水,運力增加是牽制運價的主要壓力,尤其今年為新船交船高峰期。
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