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月份,是全台百貨公司年度最大檔期——週年慶。為迎接這場零售業盛事,除了消費者們摩拳擦掌,準備搶便宜;品牌祭出各種促銷方案,努力衝刺來客;許多指標型百貨,也會選在這個時間點公布業績,並喊出年度目標,好鼓舞士氣,為週年慶熱鬧開場。
然而,今年卻出現了一個罕見狀況。
「事實上,今年的景氣和出國旅遊,對實體商場影響很大,」百貨龍頭、新光三越總經理吳昕陽坦言:「我們必須承認,上半年數字沒有達到原本預期⋯⋯,目前,我們年成長率大約是一.七%,但相較於整體百貨產業的零成長,算是還不錯。」

連鎖百貨零成長,它卻大爆發
4主因讓社區百貨不懼產業逆風
他透露,二○二四年一到八月,台灣六十五家連鎖百貨的年成長率,居然是○%!若再扣掉新開店的業者,則是負○.二%。隨著指標性業者紛紛公布數字,遠東Sogo負一%、遠百負五・七%……,不難看出,今年的挑戰有多麼巨大。
一線連鎖百貨愁雲慘霧,然而同一時間,過去被視為二、三線玩家的「社區百貨」,表現卻極度亮眼!包括位於天母的大葉高島屋、新莊的宏匯廣場、桃園蘆竹的台茂購物中心、中壢的大江購物中心等,這些以往不常出現在媒體上的身影,年成長率竟都在近二%到一八%之間。
你可能會好奇,什麼叫「社區百貨」?
事實上,它更正式一點的名稱是「區域型商場」,也就是遠離市中心商圈,多數坐落在蛋白區、重劃區,超過七成顧客為周邊居民的一種商場形態。它的商業模式與傳統百貨一致,同樣有管理單位、促銷檔期並引進各種專櫃品牌,普遍以經營單一家店為主。
它們的產值究竟有多大?事實上,由於這類業者分散在各縣市,且彼此規模懸殊,國內尚未出現正式統計。
商周遍訪數十位百貨業高層,歸納出的共同推算是:目前,全台社區百貨的數量大約是六十間左右,初估總體營收約超過九百億元。若以去年經濟部統計,百貨業總營收為四千四百二十七億元來看,約占兩成。
小小的台灣居然有六十間社區百貨,乍看已有些驚人,但其實,數量還遠遠不止如此。
根據商用不動產顧問公司瑞普萊坊( REPro Knight Frank)統計,未來四年,全台至少還會再開幕三十一間新商場,而其中,又有高達逾六成都是社區百貨!


其實,不少社區百貨都已經營運了十幾二十年,為何會在近幾年突然聲勢大漲?當連鎖百貨紛紛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