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影響世界的選舉,即將揭曉。
它不只是美國的總統大選,更牽動美國、中國、台灣三邊關係。
過去六年,兩位美國總統發動的關稅措施、供應鏈政策,即便攻擊準心瞄準中國,但它掀起的蝴蝶效應,卻讓台灣與台商屢遭波及。
二○一八年,川普開啟的美中貿易戰,撼動過往台商「台灣接單、中國製造」商業模式,打破供應鏈高度集中在中國的現象。鴻海、和碩、廣達等電子五哥,開始將產能往台灣、越南、印度、泰國移動,打造分散化的供應鏈。
二○二○年拜登接棒總統,任內推出《晶片法案》,帶動台積電、環球晶分別在亞利桑那、德州,興建大型晶圓廠;他的「友岸外包」政策,更促成另一波供應鏈重塑,電子五哥、特斯拉供應商,紛紛東進,在美墨邊境招工建廠。
統計數字也印證了這場台商大遷徙。二十年前,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台灣出口第一大國;今年,美國再度取代中國,成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國。
兩度黃金交叉,背後是無數台商從西進到東進的複雜歷程。
如今,美國大選再度上演,兩黨對陣的火藥味濃厚。截稿前,川普與賀錦麗各自的支持率,差距僅不到三個百分點,這讓舉凡美國民眾、觀察家到權威外媒,沒人能篤定押注誰將勝出。
不論誰上任,美國往「川普化」靠攏
抗中態度、重建製造業兩浪潮不變
儘管結果未定,但目前各方專家的共識是,我們終將迎來一個更為「川普化」(Trumpification)的美國,告別以往擁抱全球化、自由主義、外來移民的它。
這是《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