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家看網紅直播、拍影片記錄生活,早已不稀奇。但你是否注意到,網紅結合農業的這股最新趨勢呢?

中國的農村網紅代表李子柒,擁有兩千多萬粉絲,曾被外媒評為「全球最值得關注的二十人」之一。她因為合約問題而消失三年,直到去年底無預警復出,一支在森林裡採集原料、從無到有慢慢製作出漆器的新影片,五個小時總點閱率即破億,留言爆棚,「在都市裡過著高壓生活,看這個太療癒了」、「在這訊息爆炸的時代,更需要慢節奏的李子柒」。

農民想學電商、當網紅!
疫情、農二代成新電農催化劑

這股風潮也早已飄到台灣。例如,以都市人視角分享務農生活、靠著種西瓜影片圈粉無數的「西部農場」、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自己跳下來拍攝的「來莿桐找Sandy」、利用直播賣魚,創下超商團購海鮮肉品類出貨量第一名的「魚塭千金鮮魚舖」等,不僅觀看量突破千萬,更大幅帶動其農產品銷量。

雲林縣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從去年6月開始拍攝短影音,迅速成為「農業系網紅」代表,也帶動多家農會跟進。(攝影者:程思迪)

百大青農之一的張家昇,擁有團購Line群與7間實體店,明年還要成立「自媒體事業部」。(攝影者:程思迪)

「這三年,打電話來諮詢電商、網紅相關課程的農民人數,至少比過去增加一倍!」農業部國際事務司國際行銷科科長郭俊伶證實。她透露,包括電商相關法律、拍照與修圖技巧、直播與Line社群經營、廣告投放、商品包裝與定價策略等實務課程,都很受農民歡迎。

這股趨勢究竟從何而來?

其實,這類「農村網紅」大受歡迎的主因,多半是影片中那種在田野間辛勤耕作、自給自足的氣氛,切中了都市人心底的嚮往。但郭俊伶進一步分析,在台灣,農業之所以能結合網路購物和行銷,與三個時間點息息相關:

小辭典_新電農

農業部於2000年、網路時代剛開啟時創造的名詞,如今隨科技進步,已陸續延伸出3種定義,都可稱為新電農:
1.為電商平台提供農產品的農民
2.透過任何線上通路銷售農產品的農民
3.利用Line、FB、IG、YouTube等社群平台做行銷推廣的農民

首先,是二○○○年,網路時代正式開始,當時農業部就已出現「新電農」(efarmer)一詞。

緊接著,二○一○年前後,台灣開始出現規模化的生鮮電商平台,例如台灣好農、愛上新鮮等,網購農產品開始迅速發展,也是第一波爆發期。

最關鍵的當屬二○二○年。因為疫情讓所有人都猝不及防,消費者無法出門,農民也被迫上網販售蔬菜箱與各式農產品。許多人這才發現:原來「上大型電商平台」未必是唯一解,只要能搞定金、物流,光靠你的私人臉書帳號、IG帳號或Line群組,就可以做生意了!這成為第二波爆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