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如何慶祝五十歲生日?在微軟五十週年的前夕,商周來到該公司位於美國西岸雷德蒙德的總部。下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彩色旗幟上寫著「打破現狀需要破局者」。

做為全球軟體產業的濫觴,這家全球市值第二大的企業,沒有花力氣歌頌Windows 95的風光、Office的成功,甚至也沒有強調他們在AI戰場上的領先。

「說實話,大家對此沒有特別興奮。」微軟發言人暨溝通長蕭(Frank X. Shaw)說:「我們所處的這個產業不尊重過去,而是更關注未來發展,以及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它。」

迎接五十歲,微軟想要傳達的訊息只有:保持與世界的相關性,繼續前進。

這,也是微軟打破贏者魔咒,在幾番科技變革中失利後,再創顛峰的答案。

從獨尊Windows走向開放 5階段看微軟打破贏者魔咒
(圖表製作者:何佩珊)

保羅.艾倫(左)與比爾.蓋茲(右)共同創辦了微軟。(來源:微軟提供)

微軟在推出Windows 95作業系統時達到高峰(來源:微軟提供)

一九七五年,微軟共同創辦人蓋茲(Bill Gates)與艾倫(Paul Allen)的遠見,成為全球軟體產業的開端;而後,他們奠定在個人電腦產業的地位,並在一九九九年,首度登上全球最有價值企業。

它陷入登頂後的陰影:
反壟斷調查、錯失三趨勢、傲慢文化

但成功,也很快為微軟引來麻煩。

先是因為反壟斷調查,導致品牌形象重創,蓋茲也跟著卸任執行長,交棒給巴爾默(Steve Ballmer)。

相對於蓋茲擁有超前的技術眼光,巴爾默則被微軟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形容為「全世界最會看報表的人」。

他一方面展現「超級E人」的熱情與感染力,穩住因面臨分拆命運而動盪不安的內部團隊;另一方面,他發揮擅長的業務和行銷能力,成功將個人電腦的基礎,延伸至企業市場。這讓微軟即便接連錯失幾波科技浪潮,也不致被擊垮。

但巴爾默的熱情再強大,也有效期。

自蓋茲交棒後,微軟基本上沒有再推出能引領市場潮流的成功產品。接連幾番在科技變革中落敗,打擊士氣,也失去華爾街的信心。

在他擔任執行長的十四年間,即便財報仍舊漂亮,卻因缺乏未來性,讓股價長期在低檔徘徊。

更大的問題,出在企業文化。

從員工證、球場,到被購併的Mojang Studios 辦公區,都能看到他們鼓勵開放合作、將賦能使用者做為企業使命的痕跡。(攝影者:何佩珊)

微軟園區戶外球場(來源:微軟提供)

微軟員工證(攝影者:何佩珊)

哈佛商學院教授科特(John P. Kotter)曾表達對巴爾默的同情:「他當時接手的組織,經歷了一段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時期。接下來出現的,就是如此成功會帶來的所有典型問題:傲慢的文化。」

時間倒回二十五年前,智慧型手機還沒出現,PC(個人電腦)就是終端市場的王,Windows的成功,讓這個軟體王國眼裡容不下其他人。巴爾默曾說過:「在微軟,沒有什麼比Windows更重要。」

一名在微軟任職超過二十年的前高階主管回憶:「那時我們在做競爭者分析,所有人都是我們的敵人。」

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他們失去了目標。

二○○○年之後,「讓每一張桌子,每一個家庭都有一台個人電腦」的創業願景,基本上已經被實現。這讓不過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