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金併新光金,董事長吳東亮成為「金融新四皇」,新新併一舉,不只結束了吳家兄弟各自爬山的時代,也鬆動了台灣牢不可破的金融版圖。

相比韓國、日本等其他國家,前五大金控可能占據六○%至七○%市場,台灣金融機構小又多,政府擔心存在過度競爭,所以一直以來都在推行整併,最早可追溯到二○○六年的中國商銀併交通銀行。然而,這些購併大多是曇花一現,以獨立個案居多,均未成功引發後續購併潮。

金融業IT設備、招募人才成本高
用購併補足產品線,就有餘裕投資

但,近年金融購併潮轉趨頻繁。如富邦金併日盛金、中信金併台灣人壽、玉山金併保德信投信、永豐金併京城銀,新新併更是台灣首宗兩家金控合意購併。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

「這次是市場機制的結果。」金管會副主委莊琇媛指出,早期的購併案,多半由政府推動,但這幾年的購併卻是由業者發起,目的是想補足公司的產品線。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張明輝解釋,金融業本來就要有「三隻腳」的概念,人壽吸收長期資金、銀行吸收中、短期資金,證券協助銀行吸收近乎無息存款,證券及銀行幫壽險公司拉保險,三者相加,又可以讓投信、投顧的資產規模變大,「收益更好、成本更低。」

尤其,近幾年來黑天鵝頻傳,比如疫情爆發時若無保險業務,成長動能就少一半,但若只有保險業務,最近面對關稅問題,風險又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