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一次走進附近的爭鮮,是什麼時候呢?
你知道,台灣迴轉壽司戰場規模大約兩百億元,而爭鮮在台灣的營收就超過百億元嗎?
有意思的是,二○一四年起,日本正宗迴轉壽司品牌藏壽司與壽司郎陸續插旗台灣,他們進駐大型百貨商場,也在街頭打造出兩百坪大店,壽司郎的一檔行銷活動,讓名字中有「鮭魚」者可免費吃壽司,還一舉掀起社群熱潮,超過三百人為此改名。
論科技,對手的壽司軌道會準確滑到你面前,而爭鮮迴轉壽司需要你眼明手快的取餐;比體驗,對手可以跟吉伊卡哇合作,吃壽司送扭蛋,讓親子客很瘋狂。
比體驗、科技都沒贏對手
爭鮮卻在巷口穩坐台灣壽司霸主
拚用餐環境,別人都是百坪起跳,但爭鮮卻是安靜的在你家巷口開店;甚至論美味度、新鮮感,你應該很少在爭鮮拍照社群分享,只是快速的用餐完離開。
它安靜的進入我們的生活,業績卻是對手的一倍。
若以一盤三十元單價來計算,相當於爭鮮每年賣出三億五千萬盤壽司,空盤約可以繞地球一.三圈;平均下來,每個台灣人,每年都會吃上十五盤爭鮮壽司。
食物有文化性,如漢堡,台灣最大品牌仍是麥當勞,但「壽司這件事情,我們台灣守住了自己的品牌發展,」天帷企管顧問創辦人林剛羽說。面對日系品牌競爭,爭鮮不僅沒有被分食市占,坪效表現不比日系品牌差。
它是怎麼做到的?
商周團隊走進爭鮮在台北市松山區,去年剛落成的全新總部。
過去,爭鮮向來低調,鮮少接受媒體專訪。這一次,它敞開大門,內部高階經理人團隊一字排開,為我們細細拆解這間擁有近三十年歷史的本土餐飲企業,如何在面對「壽司母國」的強勢進攻,依然穩坐台灣霸主地位。
要理解它如何靠一盤三十元的壽司,構築百億帝國,你得理解它怎麼崛起。
「我們沒有那麼神,比較像是做了、調整一下、再做。」爭鮮台灣執行長劉桂照笑著說,語氣帶有些不好意思。
時光回到一九七○年代,那時,許多國際大牌服飾都在台灣代工,台灣成衣外銷蓬勃。許多有瑕疵或產能過剩的「外銷庫存品」,會留在台灣國內銷售,成為一般民眾的高CP值選擇。
其中,一間名為「津秋成衣商場」外銷庫存成衣專賣店,在全台有十多間分店。它的創辦人陳津秋,不但是台灣本土服飾品牌NET的早期金主,也正是他,在九○年代後期創辦了爭鮮迴轉壽司。



NET早期金主、外行人賣壽司
摘下日料店神秘面紗,主打高CP值
當時,由於Hang Ten、Giordano(佐丹奴)等香港成衣品牌叩關台灣,相較之下,外銷庫存品的品質、尺寸不一,因此開始沒落。
陳津秋留意到日本百貨商場內的平價外帶壽司生意興旺,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