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普金(Bea Lumpkin)今年已一百零二歲了。在疫情肆虐下,這位美國芝加哥退休教師仍穿全套防疫裝備,投下美國總統的選票。「這張選票比我以前投的任何一張還重要。」她對CNN說。

全美有無數像她這樣的民眾,這次投票率估六五%,也將創下美國一百一十二年來的新高。就在一億五千萬名選民決定下一屆白宮之主時,太平洋的對岸——中國也在決定自己未來。

十月二十九日,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會中提出「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簡稱「十四五」),定下未來五年政經發展藍圖,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定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全球前兩大經濟體,幾乎同一時間決定未來走向,不約而同透露的主旋律,就是互相「脫鉤」。

《華爾街日報》註解:「2020年是一個轉捩點,世界走向不可知的未來!」
《華爾街日報》註解:「2020年是一個轉捩點,世界走向不可知的未來!」
來源:達志影像

關稅戰》
美國恐再加稅,中國多元出口因應

「美中脫鉤才剛要開始。」《金融時報》今年八月評論。脫鉤,意味著美、中經濟由整合走向分離、由合作走向競爭。這次選舉期間,不論川普、拜登乃至兩人所屬政黨,都未偏離這個主軸,它已是美國朝野共識。因此,美國大選後的世界,將受到五個面向影響。

一是關稅。問題有二,一是舊關稅是否取消?二是新關稅是否會來?

首先,明年美國總統不會取消川普發動貿易戰以來對中國加徵的關稅——至少短期內不會。

「如果拿不到任何回饋,(下任總統)也不會把關稅逕自調降下來。美國是不會示弱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松田康博接受商周採訪指出。

政治層面來說,目前反中是美國主流民意。《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政府一些官員的說法,「現在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向北京示好。」

經濟層面來說,《彭博》新聞網引述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Asian Trade Centre)執行董事艾姆斯(Deborah Elms)說法,如今關稅收入已被納入政府預算中;「如果取消,美國政府必須另外找錢來彌補缺口。」

當然,關稅不僅「全有全無」兩個選擇,未來美國總統可以降低稅率,或擴大免徵關稅的進口品項目。不過近兩年半以來,美國加徵關稅範圍已涵蓋中國四分之三進口品,很難一夕回復原狀。

至於新關稅,美、中在今年一月達成協議不再加徵。附帶條件是中國未來兩年內,對美增加採購兩千億美元產品。

據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計算,截至今年九月底,中國已花五百八十八億美元購買美國商品,但只達雙方表定進度的一半左右。「顯然,中國難以兌現相關承諾。」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經濟資深顧問甘思德(Scott Kennedy)說。

這就為爭端埋下導火線,甚至可能觸發新一波貿易戰。

同時,美、中貿易現況並未改變。自二○一八年七月川普實施關稅戰後,中國對美商品貿易順差一度下跌,但之後就反彈,今年九月中對美貿易順差比去年同期成長近二○%,金額超越川普上任時。貿易順差未縮小,美國政壇主流的「公平貿易」未竟功,也是關稅戰可能再起的變數。

在此趨勢下,中國也已採取應變之道,那就是出口多元化。

台商從成本優先,轉向全球運籌管理

例如,據中國商務部數據,今年一月到八月,東南亞國協(東協)已占中國外貿總值一四.六%,首度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其中越南排第一。這是自美國加徵關稅以來,中國積極與東協整合,包括將雙方自由貿易協議升級的結果。

美、中各自的算盤,也正影響著台商布局。據經濟部今年八月公布的報告,貿易戰以來,台灣外銷訂單選擇在中國生產的比率減少兩個百分點。去年,逾兩成在中、港有生產線的台商調整產線,其中紡織、化學、電機產品主要移往東南亞,光學與資通電子則傾向移回台灣。

■台灣外銷訂單主要產地比率

2016年
台灣:45.4%
中國:49.8%

2017年
台灣:46.5%
中國:48.2%

2018年
台灣:47.6%
中國:46.9%

2019年
台灣:47.4%
中國:44.8%

註:中國數據包含香港 資料來源:經濟部 整理:楊少強

同時,相較過去台商海外生產原因一面倒是為了「生產成本低廉」,如今該報告指出,在關稅壁壘下,台商得多考慮「全球運籌管理」的比重大增,開始重視分散風險、整合上下游供應鏈。未來關稅難消,這個趨勢只怕會加速進行。

美國製造》
打造生產同盟,強調自動化、高學歷

美、中脫鉤下,未來美國總統將加碼推動的第二個趨勢,就是美國製造。

過去四年川普已將美國本土企業稅率,由三五%降為二一%,還簽署法案要求聯邦政府採購的商品,當中的原料零組件至少須有五○%是美國製造。民主黨的拜登也加碼:若企業能重啟在美國已關閉的工廠,或擴充生產線、增加美國雇傭量,就可享有一○%減稅優惠;並將投資三千億美元政府預算研究尖端科技,完成「研發、製造都在美國」。

除了獎勵回流,美國政府還要懲罰企業外流。「生產基地離岸外包(off-shoring)的時代已經結束。」川普任命的美國貿易代表萊海澤(Robert E. Lighthizer),今年五月在《紐約時報》斷言。他稱為獲取廉價勞動力和躲避環境管制,就將工廠轉移到中國等地,這種離岸外包是一種「世界性的瘋狂」。川普對手拜登也有同樣主張:未來美企將業務移往海外,將面臨加徵一○%利潤稅的懲罰。

同時為降低對中國依賴,美國還有意自建全球供應鏈,與「值得信賴」的國家一起組成新的全球生產同盟,國務卿蓬佩奧四月就曾點名要與澳洲、印度、日本、紐西蘭、韓國、越南等國進行經濟合作。

此外,《彭博》今年十月報導,蘋果公司正在遊說美國財政部、國會、白宮,希望給予稅收優惠,以支持美國國內晶片生產,顯示蘋果有意將更多供應鏈移回美國。

但美國製造目前成效有限。據聯準會公布的美國製造業生產指數——這是衡量美國製造業景氣的指標,自二○一八年十二月以後就停止成長,今年以來更因疫情而暴跌。

■中對美貿易順差不減反增,美國不會放棄關稅戰

■美國赤字占GDP比創新高,白宮續推弱美元

■美國打中企,反炒熱港交所,全球金融分裂2陣營

■美國製造業陷衰退,美國製造將延續

資料來源:SCMP、Fed、經濟學人、Reason 整理:楊少強

未來美國製造的方向,不會如川普所想帶來大量工人就業,因為以美國的比較優勢,低工資、勞力密集的大工廠,很難在美生存,白宮未來推動的美國製造將有兩大特色:自動化、高學歷。

台廠設廠聚焦頂尖人才,非勞力密集

因此,台商布局美國製造,也要考慮前述方向。像鴻海在威斯康辛州設廠,因未達雇用人數的承諾,而被州政府取消補貼;五月中宣布赴亞利桑那州蓋五吋晶圓廠的台積電,則在十月底公開向美國徵才,董事長劉德音曾表示,赴美設廠除了能爭取客戶信任,還能「招募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技人才。」

「未來中美關係的週期,已經肯定是從全面合作,變成全面競爭。」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東亞系副教授馬釗接受商周採訪表示。他分析,這是因為美國已經認識到,中國在亞太乃至全球,對美國領導力產生了很大挑戰;在南海或其他問題上,跟美國合作態度也都比以往差;同時,中國對自身的利益關照,也比以前更強烈。

正如《華爾街日報》所述:「無論誰贏得美國總統大選,中美對抗局勢都不太可能降溫。」

自金融海嘯後,美國新增100萬個製造業職位,但以高學歷、自動化為主,白宮未來推動的美國製造,也無法違背這股趨勢。
自金融海嘯後,美國新增100萬個製造業職位,但以高學歷、自動化為主,白宮未來推動的美國製造,也無法違背這股趨勢。
來源:法新社

反中企》
中國TikTok、騰訊模式,突破美封鎖

美國抗中,在經濟領域有兩種手段,一是技術封殺。「美國對中國的制裁,是跨黨派的。包括對華為、中芯半導體的制裁,都是跨黨派共識,」松田康博強調。

這種手段在美國政壇雖有共識,企業界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卻有異見,他在九月受訪時表示,美國不賣給中國晶片,意味著美國將失去一批高薪工作:「現在強迫中國自己製造晶片,意味著你不僅放棄了這些高薪工作,還迫使中國完全實現自給自足。這樣真的有比較好?」

事實上美國封殺中資,也間接封鎖美國產品。《華爾街日報》指出,華為每年購買美國零組件支出超過一百一十億美元,打壓華為意味著美國廠商將失去這一大筆收入。

同時,美國農村無線經營商協會(RWA)表示,一些農村經營商已無法修復華為或中興通訊製造的網路設備,因為備料都用光了。蒙大拿州部分地區因此無法提供無線服務,「甚至連九一一電話都不能打。」《華爾街日報》評論:「這場衝突將減緩整個歐洲和美國農業區的高速電信普及。」

在另一頭,封鎖的結果是加速中資去美國化。華為已加緊推動南泥灣計畫,要在終端產品製造過程中,避免使用美國技術,包括筆記型電腦、智慧螢幕和智慧家電等都已納入。

中國十四五規劃出爐,習近平定調的第二個重點便是:「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除了技術封殺,美國另一反中手段,是在金融面打壓中概股。越來越多在美上市的中資因此回香港上市,包括阿里、網易、京東。在A股和港股同步上市的螞蟻集團,即將成為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IPO(首次公開發行)。短影片龍頭抖音,十月底也傳出即將在香港上市。

這結果導致港交所坐大,如今其市值已較二十年前成長近六十倍,達六百一十億美元。根據彭博數據顯示,港交所市值已超越紐約證交所的母公司洲際交易所、那斯達克,成為世界第二大。

因此,美國打壓下,中資也不會坐以待斃。未來他們跨足海外,可能會採兩種新模式。

一是TikTok模式。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將中國本土與海外業務切割,中國境內抖音員工,無法存取海外TikTok資料。同時,TikTok將部分股權出售給甲骨文、沃爾瑪,讓美企也能掌握控制權、接觸到程式代碼及資料存取,降低資安疑慮。

甘思德對BBC表示,TikTok模式可能是未來中資進軍歐美的新手段。「就像歐美企業赴中國,也被要求和中國當地企業合資的模式一樣。」

另一種是騰訊模式。《經濟學人》今年六月分析,這家中國遊戲龍頭過去十年收購十多家全球熱門公司,大規模擴張,卻不像華為那樣屢遭歐美打壓,關鍵在於它「不當主角」策略。從特斯拉、優步及Snapcha,騰訊入股對象包羅萬象,但多是為「押寶」,而不是建立生態圈。像騰訊旗下微信與電子支付結合,僅限中國境內,對海外競爭對手的威脅就不大。

未來美國總統,不會放鬆打壓中資。前述兩種脫鉤模式,將是中資出海活動的新面貌。

華為5G設備中,美國零組件占比將近3成。美國封鎖使華為加速「去美國化」,也使美企在5G標準制定裡集體缺席。
華為5G設備中,美國零組件占比將近3成。美國封鎖使華為加速「去美國化」,也使美企在5G標準制定裡集體缺席。
來源:達志影像

■相同政策:

.不撤舊關稅、拚美國製造、對抗中國
.推動弱美元、打壓科技巨頭

■相異政策:

.能源產業
拜登:推動再生能源
川普:支持石化產業

.賦稅
拜登:對高收入者及企業加稅
川普:減稅

.金融監管
拜登:嚴格監管華爾街
川普:放鬆監管

.外交
拜登:加入國際組織
川普:退出國際組織

整理:楊少強

弱美元》
美國負債激增,更有誘因促貶美元

未來的白宮之主,也將推動美元走低。

今年以來疫情肆虐,美元指數從三月的一百出頭,降到如今約九十四。從美國自身利益來看,美元走低短期有利於美國出口,長期有利於減輕美國本身鉅額債務。如今美國赤字占GDP比率已創史上新高。美國負債步步高升,新總統就更有誘因促使美元走低。

同時,美元貶值有助於白宮推動美國製造。當美元走軟,外企用同樣金額外幣,能買到更多美國的生產要素,這會提高他們赴美投資誘因。美企海外利潤匯回美國時,帳面利潤也會增加,這將使美國本土有更多資金可以投入生產。

弱美元將衝擊中國、台灣在內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近來人民幣大幅升值,《香港商報》引述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說法:中小企業成本線能承受的匯率大概是一美元兌人民幣七元,但現在一美元兌人民幣近六.七元,加上中美貿易惡化,「訂單少了、收入也少了,企業怎麼維持?」

台灣也是如此,美元兌新台幣如今在二十八.六元左右,創九年新高,不少出口導向型產業也叫苦連天。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柯拔希說,新台幣若升破二十九元,「等於做白工。」

台灣面臨更大成本壓力,衝擊經濟

美元走軟,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也將上升。高盛預估,明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將出現「結構性牛市」。這也會使不少進口外國原料的經濟體,包括台灣在內,面臨更大成本壓力,影響未來的經濟走勢。

打壓科技巨頭》
亞馬遜、蘋果、Google有分拆隱憂

就在美國選戰正熱的十月二十日,美國司法部聯合十一州,對Google提起反壟斷訴訟,它的特別處在於,共和、民主兩黨均支持。

上次美國政府對科技巨頭祭出反壟斷大棒,要追溯到一九九八年微軟遭到反壟斷訴訟,最後關頭它與司法部和解,才免於被分拆命運。

這次美國司法部在起訴書中稱,Google的行為傷害了美國民眾,司法部正在尋求「結構性救濟」。這個術語的意思,一般是指企業出售資產。Google則反駁,在搜尋市場有高市占率是消費者選擇的結果。

「美國的反壟斷行動意味著,美國政府追隨歐洲腳步,對科技巨頭持懷疑態度。」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法學副教授柏格斯特(Christian Bergqvist)說。

今年七月,臉書、亞馬遜、蘋果、Google四大科技企業在國會舉行聽證會,Google和臉書成為不分黨派議員的炮火焦點。共和黨批評這兩家公司政治言論立場偏袒,民主黨則擔心兩大科技巨頭阻礙行業競爭。十月六日,國會提出四百多頁的反壟斷報告,認定這四大科技天王擁有壟斷力量,並建議「分拆這些公司」。

這將迫使科技巨頭改變策略,如Google就被預料可能出售Android業務。這會否給更多小企業帶來新機會,尚待時間驗證。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科技巨頭的日子,只會越來越不好過。

隨著下屆美國總統誕生,中國十四五規劃出爐,兩大經濟體持續脫鉤,意味著全球化的逆流還將繼續衝擊世人。但我們對未來的經濟發展也不必悲觀。

即便美、中兩大強權要在科技供應鏈上全面脫鉤,兩國也不可能斷絕貿易,日常生活食衣住行等產品,仍互有依賴;即使最反中的川普,他旗下企業的商品也是中國製造。

台灣如何自保?
如何在每場變局中卡位,成存活關鍵

因此,美中為世界帶來的「新冷戰」,在多數觀察家眼中,會是科技實力的爭霸為主。更深層來看,就連過去較傾向與中國走交往路線(engagement)的美國民主黨,如今也紛紛表達對中國失望,原因就在民主、人權、法治、開放等西方「普世價值」,竟無法隨著美元、美國技術,翻過中共統治的萬里長城。這正是橋水基金創辦人達利歐(Ray Dalio)所稱的「意識形態之戰」。美中冷戰最終要分出高下,就看誰的綜合國力能使對方向其價值觀妥協。

當美、中兩強折騰夠了,就會走回過去的合作之路,讓全球經濟再進入新一輪最有效率的分工循環。台灣在脫鉤浪潮下,最該做也最能做的,就是培養自己與時俱進的競爭力,在每一回合的全球分工調整中,都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這始終是台灣最有利的自保之道。

「美中在商業領域脫鉤,將傷害所有人。」《經濟學人》如是說。經濟規律不因政治而移轉,兩國遲早要回到效益最大的全球化之路。
「美中在商業領域脫鉤,將傷害所有人。」《經濟學人》如是說。經濟規律不因政治而移轉,兩國遲早要回到效益最大的全球化之路。
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