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報導值得花7個月時間,訪談30家企業去完成嗎?」

出刊前夕,我跟這期封面故事製作人、副總編輯佩修有上述對話。

我當然對報導品質充滿信心,我想問的是,她與製作團隊投注大量心力,在這個對不少人仍有距離的議題上,最觸動她的點是什麼?

佩修思索後,這樣回答:「我當然可以舉很多例子,比如10月諾貝爾獎物理獎得主,竟然是頒給半世紀前就預警,全球暖化會造成極端氣候風險的科學家,代表這議題的重要,又或是,這次商周列出的減碳100榜單,充滿投資機會,因為這群先進者,在大盤表現多超乎同業。

但,關鍵是,我記得最切身的數字,台灣的冬天已經從90天減少到40天,當台灣沒有冬天,我們將受到極端乾旱與暴雨的侵襲……。」

身為母親,沒人想接受孩子會成為氣候難民的事實。

想像一個畫面:每次下雨,我就要處於一直淹大水的焦慮中,房子的資產價值會被淹水頻率決定,而我與孩子們,得不斷遷移住所,以適應海平面上升,逐漸淹沒台灣島的事實。

我們,一直為孩子的健康、教育精心盤算,但對他們未來的生存環境,所投注的心力,卻根本不成比例。

這次,商周推出100家減碳企業的清單,研究方法更新過N次版本,過程還一度難產,最後在各界專家協助下,參考超過9個以上國際機構的評比指標,才達成任務。讓我們堅持下去的心意是:大家希望透過榜單,找出台灣的先行者們,感謝他們不懈的往減碳目標邁進。

每個人,都能盡一己之力,這份榜單,最激勵人的是,裡面不乏中小企業。

有人問我:新冠疫情已讓人見識世事無常,商周何必接連製作兩期跟減碳相關議題,討論這相對長期的危機?

我說:別誤讀無常的定義了!無常,雖意味著世間事物,常處在生起、變異跟毀滅的過程中,但它不等同消極,正因無常,壞事也可能變好事,我們更該積極的迎向它。

有人得看到希望,才願意堅持,但或許你可以這樣想:人因為堅持,才會看到希望,就像這期報導的主角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