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這個情境:現在,全球出現石油危機,石油價格暴漲3倍,惡性通膨因此發生,物價變貴了,人們買車的欲望大減。

如果你是賣車商人,面對成本大漲、需求消失,你會如何自處?

此刻,多數人可能只想降成本,等待危機結束,但1973年,當時的豐田掌門人豐田英二,卻是主動出擊。

最低潮的時候,他一面精簡內部流程,一面加速發展節能車,因為他相信,人們仍需要交通工具,只是得更便宜、更省油。最後,豐田押對需求,逆勢打入了美國市場,在危機中彎道超車。

這次疫情,豐田又再憑藉出色的供應鏈管理出線。第2季,它在美國市場的銷量,竟超越龍頭通用汽車,創下史上紀錄。

為什麼有人總能把別人的限制,變成自己的機會?

好奇心,催生了這期的封面故事。

這次,副總編輯佩修帶領的採訪團隊,是從保險、車輛與房屋等3大領域,找到業績不降反升的超級業務員。週日晚上,我第一次讀到初稿,忍不住Line佩修:「歸零,竟成為他們最好的助力!」

其中,一位南山的保險業務員,在三級警戒初期,業績衰退近8成,但是她卻快速發展出3套新戰法,甚至思考:以前自己在台北,很難做南部生意,但透過視訊投保,「1秒就讓我到墾丁,」於是,眾人還在慌亂,她已快速擴張版圖,整個三級警戒期間,她的保單收入大增15倍!

記者問她,如何能果斷轉型?

她卻說:我,經歷過3次危機,亞洲金融風暴、全球金融海嘯跟這次疫情。每次危機,總會有兩派人的論述,樂觀者認為:市場還在,只是我們得做出修正;悲觀者則說:保險會做不下去,努力也無濟於事。而最後的結果是:悲觀的人都從市場中消失了。

因此,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她對自己說,「如果沒有做什麼事情,一年後就變成灰燼!」、「行業轉動時,新人才有機會。」

遭遇逆境,有人只想「自己失去的」,而困在上半場;有人卻想「我即將取得的」,而先進入下半場拚搏。

人會在這場危機中更上一層樓,還是飲恨退場,差距,就在這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