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到哪去了?」「是利用客戶對你的信任嗎?」日前台新中和分行周姓高階理專被媒體記者包圍、追問。他因涉嫌盜用客戶資金,金額高達近新台幣3億元,創下此類案件的歷史新高。

此案只是其一。根據金管會統計,過去十年,銀行理專和行員盜用客戶資金的涉案銀行高達20家,過半本國銀行都曾捲入,包括國泰世華、中信等知名銀行,其中台新銀、玉山銀等,更是累犯。

光去年,金管會就罰了8家銀行,8家員工非法總挪用金額超過4億元,被裁罰金額逾5千萬元,今年罰款更創新高,達6千萬元。

問題為何日趨嚴重?不只盜用客戶資金,理專也曾銷售客戶不需要,或無法承受風險的金融商品,例如讓投資人慘賠數百億元的連動債,或是近年中小企業主虧損達兩千億元的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等,而這些都逐步破壞民眾對銀行的信任。

不論是非法挪用或合法誘買,背後都反映同樣一件事:把自身的利益,凌駕於客戶之上。

再深入探究,這是個人貪婪,還是銀行集體失控?

我們追蹤整起事件的背後,是銀行短視近利,上行下效的結果。

曾當過數年大型外商理專、現為投資專家的Jim男指出,「銀行主管最常說,管你數字怎麼出來,反正業績出來就好了。」

一般銀行主要的利潤來源,一是存、放款的利差收入,二是手續費。但金融海嘯後至今,台灣利率幾乎「跌停板」,銀行無利差可圖,紛紛改為衝刺手續費。

因此,理專成了銀行的「金雞母」。

他們的業績壓力有多大?銀行副總經理算給我們看。

除了月薪外,理專最主要收入不是年終,而是業績獎金。以月薪5萬5千元的低階理專為例,最基本的業績門檻,是月薪的4倍,也就是一個月的手續費收入,須達到22萬元。

如果一件理財商品,收取手續費2%計算,他單月要賣出總額1100萬元的商品,才剛好過關。但該位銀行副總經理說,就算剛好及格,該理專考績只能打乙,若連續兩年都拿乙,就等著被掃地出門。

理專肩負的壓力,是層層推下來的。

「總行有總行目標,分行有分行要求,」Jim男表示,「區主管業績墊底,就逼下面的分行經理,分行經理再對底下理專要求。」

為了拚業績,資深理專指出,年輕、沒經驗的理專,第一先找家人、親戚和朋友下手;第二,從銀行裡找「肥羊清單」。高資產存戶成了最容易推銷的對象,其中最易下手的,就是老人,他們手上有龐大退休金,也不習慣查帳、對帳。

拜這群「理專大軍」之賜,各銀行手續費收入節節升高,去年手續費占淨收益比重最高的中信銀、玉山銀和台新銀,占比都超過3成以上。

一家中型銀行總經理坦白的說,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是2%到10%,放款借貸利潤僅1%左右,利潤高、風險低,沒有銀行不想搶這塊大餅。

因此在業績導向下,理專推產品先看佣金高低。最愛推銷給客戶的第一名,就是保單,因佣金最高;其次是基金,其佣金成數雖比保單少,但若可建議客戶「換基金」,週轉率越高,佣金也越多。

這背後,正反映銀行對客戶權益的漠視。

只要是交得出好業績的「超級理專」,不論做什麼事,上面主管通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這般只重短期業績,後果可能很嚴重。

曾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富國銀行(Wells Fargo),因要求員工完成超高銷售目標,結果五千多位員工偽造帳戶,問題帳戶超過300萬個,事件爆發後,富國銀行得賠償30億美元,三年來市值更蒸發約兩千億美元。

「內部控制再嚴,(理專)還是會犯罪,」寰瀛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黃國銘表示。銀行要如何兼顧「業績」與「防弊」,是相當難解的問題。

難做,卻不代表做不到。全球財富管理頂尖銀行、成立已158年的瑞銀,就曾推出結合真人服務和機器人理財的智慧財富管理,其費用透明,用科技做財管服務,也精簡人力,結果今年第三季淨利,比分析師預估高出35%。這顯示,用對方法,不需要壓榨理專銷售,銀行獲利仍可創新高。

從一件理專A錢事件追蹤,我們發現,最大的貪婪並不是貪錢,而是短視;最大的風險不是流動性,而是信任崩壞。短視近利將阻礙企業改革與創新,這不僅適用金融業,也是所有以信任為基礎的企業需重視的事。

▋本文擷取自雜誌《商業周刊》1724期封面故事,完整系列報導:
一件盜領案背後銀行貪婪真相
金管會主委撂話「深惡痛絕」:銀行道德擠兌是一個面的問題
金管會「理專10誡」為何沒用?先想人性再談管理!
別讓自己變肥羊!理專話術與A錢手法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