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選題時,有一個討論機制,會請文編同事投票:會不會買這期?通常,內部彼此打槍,說不會買的居多。但這期,出乎意料的都說:會買。

我好奇,疫情升溫的此時,為什麼要關心空污?台北空氣品質不錯,讀者會有切身感嗎?商周7年前做過《要命的空氣》,4年前做過《八百根煙囪的家》,這兩次封面主角—南投、高雄,空氣改善了嗎?難道不是再一次狗吠火車?

資深主編黄懷霈回覆:因為我們都關心自己吸到的空氣啊!空污跟疫情一樣都影響健康,何況它建立在不公平的基礎上,應被揭露。

在總主筆呂國禎的調查中,人們對空污的慣性思考,一層層被顛覆:北部商業、中部工業、南部重工業,所以南部空氣比北部差……。但事實並非如此!

空污排序前幾名:台南學甲、屏東林邊、屏東萬巒……,它們是農業區,怎麼會是空污榜首?難道,只能怪東北季風?

再進一步發現,北部的空污排放大戶,被要求減排的幅度,竟是南部的1/5,北部髒空氣飄到南部,南部卻得自己解決。「胖子不減肥,卻要瘦子減多一點,」國禎提出控訴:「這是以鄰為壑。」

除了區域不平等,這次調查也發現產業不平等。重工業的煙囪顯而易見,但半導體產業的2584根隱形煙囪,藏在漂亮廠房大樓內,政府卻管理寬鬆,無法掌握實際排放量。

當台灣變成晶圓島,除了土地、水電的排擠效應,空氣問題,也該被好好檢視,更何況隱形煙囪,未來越來越多。

過去幾年,當歐盟各國敲定淘汰燃油車的時程,台灣卻拿不出魄力,機車業者與工商團體互相指責,都認定對方才是最該優先減排的空污源,政府卻畏畏縮縮,這種「隨緣政策」的後果,又是讓空氣窮人區概括承受。

你身在空氣富人區還是窮人區?你對以鄰為壑閉眼不見,還是盡可能的發揮影響力,去改善空氣不平等?如果你是企業領導人,是否全力改善空污呢?期待更多的讀者,能兼顧經濟與環境,讓台灣兩千多萬人,都能享有乾淨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