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有哪裡不滿意?」

那天,《商周圓桌趨勢論壇》結束,滿意度總分5分的評比,一位觀眾打了4.85分,按理來說,這已經算是不錯的高分,但是團隊還是努力追問,消失的0.15分在哪裡。

我們理所當然認為,要追求完美,就得找出不足處。

對方想了很久,最後像交作業般遲疑的說:「如果真要勉強挑缺點,我覺得可能是⋯⋯。」

一位教練在旁觀察後,問我們:「你們的追問,究竟是為了自己,還是顧客?」

原來,她發現,對方原是興匆匆的想分享收穫,結果我們卻非要他回想不滿意的地方,最後,他離開之前,腦中放大的是缺失處,原本可以帶走的感動處卻被淡化了。他成就了我們的標準作業流程(SOP),卻沒帶著最愉悅的記憶離開。

她建議,我們在理解對方時,若是先邀請他分享最感動的收穫,並且透過:「你想跟商周說的話」去理解可改善處,會不會更好?

這個經驗,讓我看這期唐吉訶德的專題時,特別有感。

這個日本零售業的傳奇,連續31年營收、獲利成長,創辦人創業時,善用打麻將學到的功夫:觀察對方細微的表情、視線、動作,讀取顧客心理。他因此發現,很多手頭不寬裕的人,想透過消費得到樂趣。於是,他們的店裡會賣:「搞不好寫不出來的原子筆」跟「30人份的布丁」等惡搞商品。

他有不少體悟:店鋪不是賣東西的賣場,而是客人買東西的「買場」⋯⋯。所謂的「買場」,是指放下賣方的身段,站在買方的立場才能成立。

如果經營者「無法做到徹底觀望,就不是一流」,所謂的「觀望」就是「注意看,但什麼都不要做」。

有人明明很認真、能力強,又有才華,但不知為什麼生意就是做不好。這樣的人,我認為是不懂觀望。總是卯足全力奔跑,會讓人很難察覺危險的變化。因為他們太過拚命,連挖自己的墳墓時也會很拚命。

你花最多時間「觀望」的,是內部的流程規定,還是客戶的真實感受?

這是個需要沉澱反省的問題,但若你希望,團隊不再「臉朝著老闆,屁股卻朝著顧客,」它就值得花時間,被好好的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