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這次投票率估65%,將創下美國112年來新高。而就在1億5千萬名選民決定下一屆白宮之主時,太平洋的對岸——中國也在決定自己未來。

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19屆五中全會閉幕,會中提出「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簡稱「十四五」),定下未來5年政經發展藍圖,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定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全球前兩大經濟體,幾乎同一時間決定未來走向,不約而同透露的主旋律,就是互相「脫鉤」。

美國大選後的世界,將受到幾個面向影響。

一是關稅。問題有二,一是舊關稅是否取消?二是新關稅是否會來?

首先,明年美國總統不會取消川普發動貿易戰以來對中國加徵的關稅——至少短期內不會。

政治層面來說,目前反中是美國主流民意;經濟層面來說,《彭博》新聞網引述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執行董事艾姆斯說法,如今關稅收入已被納入政府預算中;「如果取消,美國政府必須另外找錢來彌補缺口。」

至於新關稅,美、中在今年1月達成協議不再加徵。附帶條件是中國未來兩年內,對美增加採購兩千億美元產品。

但截至今年9月底,中國已花588億美元購買美國商品,卻只達雙方表定進度的一半左右。這就為爭端埋下導火線,甚至可能觸發新一波貿易戰。

同時,美、中貿易現況並未改變。自2018年7月川普實施關稅戰後,今年9月中對美貿易順差比去年同期成長近20%,金額超越川普上任時。貿易順差未縮小,美國政壇主流的「公平貿易」未竟功,也是關稅戰可能再起的變數。

在此趨勢下,中國也已採取應變之道,那就是出口多元化。例如今年1月到8月,東南亞國協已占中國外貿總值14.6%,首度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其中越南排第一。

美、中各自的算盤,也影響台商布局。去年,逾兩成在中、港有生產線的台商調整產線,其中紡織、化學、電機產品主要移往東南亞,光學與資通電子則傾向移回台灣。未來關稅難消趨勢下,台商得從成本優先,轉向全球運籌管理。

美、中脫鉤下,未來美國總統將加碼推動的第二個趨勢,就是美國製造。

過去4年川普已將美國本土企業稅率,由35%降為21%。民主黨拜登也加碼:若企業能重啟在美國已關閉的工廠,或擴充生產線、增加美國雇傭量,就可享有10%減稅優惠。

除了獎勵回流,美國政府還要懲罰企業外流。此外,為降低對中國依賴,美國還有意自建全球供應鏈,與「值得信賴」的國家組成新的全球生產同盟,並點名要與澳洲、印度、日本、紐西蘭、韓國、越南等國進行經濟合作。

但美國製造目前成效有限。未來白宮推動的美國製造,不會如川普所想帶來大量工人就業,將有兩大特色:自動化、高學歷。因此,台商布局美國製造,也要考慮前述方向:聚焦頂尖人才,非勞力密集。

未來的白宮之主,也將推動美元走低。

今年來美元指數從3月的一百出頭,降到如今約94。如今美國赤字占GDP比率已創史上新高,新總統更有誘因促使美元走低。

同時,美元貶值有助於白宮推動美國製造。

弱美元將衝擊中國、台灣在內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美元兌新台幣如今在28.6元左右,創9年新高,不少出口導向型產業已叫苦連天。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柯拔希說,新台幣若升破29元,「等於做白工。」

美元走軟,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也將上升。高盛預估,明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將出現「結構性牛市」。這也會使不少進口外國原料的經濟體,包括台灣在內,面臨更大成本壓力,影響未來的經濟走勢。

隨著下屆美國總統誕生,中國十四五規劃出爐,兩大經濟體持續脫鉤,但我們對未來經濟發展也不必悲觀。因兩國不可能斷絕貿易,即使最反中的川普,他旗下企業的商品也是中國製造。

因此,美中「新冷戰」在多數觀察家眼中,會是科技實力的爭霸為主。最終要分出高下,就看誰的綜合國力能使對方向其價值觀妥協。

當美、中兩強折騰夠了,就會走回過去合作之路,讓全球經濟進入新一輪最有效率的分工循環。台灣在脫鉤浪潮下,最該做也最能做的,就是培養與時俱進的競爭力,讓自己在每場變局中卡位,這也是最有利的自保之道。

▋本文擷取自雜誌《商業周刊》1721期封面故事,完整系列報導:
美國選後 5年趨勢報告
成功預言美中脫鉤,大師佛格森:美中新冷戰至少10年
趁選後亂世撿便宜 趕搭6個投資趨勢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