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我們講的是資源的故事。

每週二,商周記者群固定開會,討論趨勢變化,從冰山一角,測量整座冰山的形貌。這期的封面故事,就在一次開會中成形。

三週前,總主筆國禎、副總主筆靖萱,都提到當今資本市場最熱門的,是能在廢棄物中提煉稀有金屬的企業,稀有金屬更是各國兵家必爭之地。如果說,19世紀是煤炭世紀,20世紀是石油世紀,那麼,21世紀,就是稀有金屬世紀。

當全球關注阿富汗情勢,人權問題背後,是一場資源爭奪戰。該國境內礦藏豐富,中國將在阿富汗開採稀土礦,讓美國共和黨眾議員麥考爾驚呼:「中國是贏家,我們是輸家。」

美國是石油世紀的主宰者,現在,眼睜睜看著中國在非洲、南美洲買礦區,白宮高度警戒。這是一場中美的新戰爭。

那麼,台灣呢?

我們發現台灣雖無礦藏,卻有驚人的「城市採礦」潛力,能從廢手機、電子用品中,提煉貴金屬。

當蘋果執行長庫克,強調新iPhone生產要採用回收材料,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喊話,尋找對環境友善的採礦公司;如何提供有「生產履歷」的貴金屬,不靠槍炮與血汗,而是靠知識與技術,正是台灣的新舞台。

正如我們專訪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惠廷翰所說:「所有回收的低成本材料,都將變得更有價值。」

資源,不只靠獨占與開發,更應來自循環利用。未來,誰能做好科技產品循環經濟,誰就有機會成為礦業大國。

我也特別推薦這期「信義房屋10億買小島做什麼?」原來,信義房屋創辦人周俊吉想實驗一個不蓋機場、只用綠能、食物自給自足,保育珊瑚礁、海龜的零碳島,儘管成本較高,但他相信,這實驗深具價值,未來也能應用到台灣。

「創新是人類進步所必要的,但一定要符合倫理的創新,否則可能帶來災難。」」他說。

其實,何謂資源,由人類定義。看似電子廢棄物,卻能煉出貴金屬;看似平凡小島,卻能變成零碳排基地。當人類思維改變,對資源的定義,也將大幅翻轉。這裡頭有商機,還有更多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