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編輯處就面臨抉擇。

難題是,因應美國總統大選11月3日開票,我們是否要延後一天出刊。

4年前的美國大選,讓商周創刊以來首次主動延後出刊。因應開票,我們希望將大選結果的第一手解析,即時傳達。當時,民調都指向希拉蕊當選機會較高,但我們仍準備兩套劇本:一是川普上任,一是希拉蕊上任,也確實在最後一刻,情勢逆轉,我們迎來了一位史上最不可控的美國總統:川普。

當時,我們的註解是:反菁英,將會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這次,商周沒有選擇延期,因為大選竟存在另一個可能:雙方對大選結果有爭議,最終使當選人難產,最糟糕的情況是,直到明年1月20日就職典禮前,美國仍無法順利權力轉移。

美國的選情確實膠著且撲朔迷離。這期,製作人習如跟副總主筆少強先提出另一個有趣角度:不論是川普,或是拜登當選,未來五到十年,不變的事會是什麼?

有人認為,若拜登當選,美中關係不會如川普時代僵持,但在報告裡,我看到的是,美中脫鉤勢在必行,這是美國朝野一致的態度,美國還有意自建全球供應鏈,與「值得信賴」的國家一起組成新全球生產同盟,並點名要與澳洲、印度、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經濟合作……。

為了推美國製造,美元勢必走低,現在,新台幣創下9年新高,已衝破一美元兌29元的關卡,多數台商恐無利可圖。高盛甚至預估,美元走低,將讓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明年大宗商品市場將出現「結構性牛市」,這會使不少進口外國原料的經濟體,包括台灣在內,面臨更大成本壓力。

未來十年的美中新冷戰,正為台灣帶來機遇、威脅與抉擇。但抉擇,不是在美國與中國之間二選一的二分法,如《決策的兩難》一書所說,當世界更趨複雜,最佳決策不是靠更精密的做取捨,聰明的人會明白,永遠不要立刻退而求其次,進行二選一的選項,而是先整合對立意見的優點,以取得更好的答案。

不簡化眼前現實,敢於面對矛盾,讓對立觀點能被開放辯論,最終,「觀點決定視野」,我相信,屬於台灣與我們每個人的最佳解方,終會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