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的半導體缺貨潮,顛覆了許多半導體人數十年來的想像。

一位去年公司股價翻了一倍的車用二極體公司董事長說:「創業25年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抬頭挺胸走路過。」

但卻也有另一群人,被這不過一個指尖大的晶片,逼入生死交關。

去年12月初,先是傳出福斯在中國的合資廠因車用晶片短少而停產,今年1月,包括日本豐田、本田,德國奧迪等車廠,都傳出部分產線因晶片短缺,被迫暫停。

根據摩根士丹利統計,汽車業占德、日總出口值的16.5%,並占全國雇用人口約2%。產業火車頭被迫停駛,讓德、日、美等政府紛紛對台關切。

晶片荒,成了新一輪的地緣政治競賽場,同時也已開始在你我生活發酵。

台北車站地下街,處處貼著索尼(Sony)去年底甫上市的新世代遊戲主機PS5宣傳的廣告,但店裡,卻連一台主機身影都看不到,其他包括電視機漲價、電腦顯示卡黃牛價格翻倍,甚至部分筆電機型全斷貨等,都是這波晶片荒造成的後果。

晶片,為什麼從促進人類生活進步的推手,變成扯各產業後腿的瓶頸?

除了車用晶片,為何其他各類晶片也都「萬物齊缺」?

研調機構TrendForce產業分析師喬安解釋,去年上半年,各產業擔心斷鏈,因此不斷下單備貨;年中爆發遠距工作、宅經濟等,同時又有華為趕在美國制裁實施前拉貨,再加上去年是多國5G商轉元年,偏偏又撞上5G手機換機潮⋯「一波接一波,都需要半導體的產能。」

但與此同時,供給端卻是不能、也不願跟上全球飆升的需求。

以8吋晶圓代工而言,主要是「不能」。至於同樣稀缺的12吋晶圓成熟製程,業者則是撥了算盤後,決定享受缺貨帶來的漲價,不願增產。此外令業者更害怕的則是:不確定性。

「一般訂單能見度就只有半年,半年後需求會怎麼樣?大家都是在『擲筊』。」前述台籍廠長表示。

那這波缺貨潮會持續多久?目前共識是:至少會缺到今年下半年,甚至年底。

原因是,即使去年下半年,有些廠商開始擴充產能,但半導體業通則是從安裝機台到量產,至少約3個季度,也就是約莫今年中後才會有新增產能加入。

但電子消費品市場並未降溫。「今年整個需求還是看旺,很多國家還在缺貨。」國際研調機構IDC研究副總監顏蘭欣指出。

會否演變成長期結構性缺貨?多數人的答案是:不會。

原因是,半導體仍為中國的產業發展主旋律,而目前市場上最缺的,又是中國業者也有能力生產的成熟製程,因此,中國新增的產能可望緩解缺貨潮;台灣業者如力積電,也將在苗栗銅鑼擴廠,未來投產後,將使該公司12吋晶圓產能倍增。

但,狂潮不會船過水無痕,而是形塑半導體全產業重新定價,甚至形成「晶片通貨膨脹」。

摩根士丹利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詹家鴻在報告中,以斗大標題指出:「展望2021,半導體通貨膨脹將臨」。

這指的是,以前,例如晶圓代工因需求拉升而漲價,但他們的客戶「IC設計」,不一定也會跟著漲,而是自行吸收。可是這波因需求暢旺,形成前者漲價,後者也跟著漲價。

而且,這次漲價潮,很可能形成定錨,不會因晶片荒一緩解便跌價。

假設,接下來終端消費品如手機、筆電,也開始反映成本而漲價,就可能造成連鎖效應,推升萬物齊漲。

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吳孟道則提醒,會否由晶片帶頭形成通膨,須觀察未來包括鋼鐵、塑化等原物料是否跟著漲價。

這波缺貨潮,彭博以「全球正危險的依賴台灣半導體」為題,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不論質、量,皆居全球領導地位,也因此升高了美、日、歐等國過分倚賴台灣(台積電)的風險。

「我們大,但不能大到讓別人感到害怕或威脅,」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也提醒,「產業CEO做決策必須更敏感。」

這場晶片荒,會是台灣的助力或威脅,端看我們是耽溺於一場漲價的盛宴,還是能抓住機會,乘風而上。(台積電越關鍵,為何越讓德美日不安?缺貨潮會一路缺到年底?甚至引發「晶片通膨」、推升萬物齊漲?百年汽車業為何被小晶片打亂全局?豐田是如何避開這次危機?出現了哪些意外贏家?誰最被看好?更多精彩內容,請見1737期《商業周刊》)

一顆晶片 為何讓全世界瘋狂?
小晶片缺出車廠大問題:原來,汽車業不懂科技業
一款過氣商品、一家機械廠 成IC缺貨意外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