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永續、減碳,在過去1年,已成為台灣從投資、金融到產業界的主流議題,進入我們的職場、財富與生活。

當全球多國已設定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代表這場從能源到產業、消費的大轉型,將會1年比1年更普及。

明年這領域將有6個關鍵詞引領話題。

首先,是低碳轉型。

「從今年剛結束的COP26(全球氣候峰會)來看,不論是淨零碳排目標,或是氣候金融聯盟,所有企業都逃不開低碳轉型這4個字,」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說。

它將反映在各種產業部門,除了首當其衝的鋼鐵、水泥、石化等重工業之外,運具的低碳轉型,也會是未來各國重點。

包括全球大型車廠發起的加速轉型聯盟,預計在2040年之前達到所有新車零排放的目標,這會對台灣在內的全球汽車供應鏈帶來連鎖效應。

此外,碳定價課題越來越重要。

今年12月初,歐盟的碳價一度飆升到1噸90歐元的歷史新高,雖然隨後降回80歐元的水平,但相較5月中旬每噸50歐元左右的價格,顯示未來排碳成本只可能持續上揚。因此,企業內部的碳盤查、內部碳定價,乃至碳權問題,將是所有產業、企業甩不掉的議題。

下半年對接財報
企業強制揭露,無法再自說自話

第二,是「禁漂綠」的遊戲規則,會越來越鮮明。

在過去,許多企業在ESG報告中呈現的減碳或相關社會責任,並沒有統一格式,甚至也沒有可以具體量化、比較的標準,因此容易形成自說自話的情況,帶來「漂綠」疑慮。

生物多樣性喪失,不僅食物短缺還讓你失業!

•超過全球一半GDP、44兆美元的經濟價值高度仰賴自然資源,
從建築業、食品業到精品LV,全都受影響!

•若蜜蜂等授粉者消失,將影響全球75%的糧食作物!

•未來10年野生授粉、海洋漁業和森林消失,全球GDP減少2.7兆美元,中低收入國家GDP可能下降逾10%!

資料來源:聯合國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PBES)、世界銀行、世界經濟論壇
整理:管婺媛

因此,今年COP26會議上,各國討論如何杜絕企業「漂綠」,達成共識,由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正式成立「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ISSB),把所謂的「永續」指標,統一建立起來,並與財報對接,避免企業各自為政,外界無從評價真偽。

林泉興指出,台灣金管會一向以IFRS為遵循指標,全球也有逾120個國家跟隨這個指導原則。因此,一旦檢視企業永續指標的規則明確建立,將會影響重大。

其一,以前企業採「自願性」揭露永續相關資訊,未來都會變成「強制性」;其二,企業的漂綠行為,將被投資人更嚴格檢視。

這套機制,預計在2022年的下半年就會出爐。

未來銀行將評估客戶「氣候風險」
企業也要自我揭露對環境影響

第三,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即將上路。

從2023年起,金管會要求所有國營銀行,如台銀等,落實這項制度,而明年則會先試行。這件事,已被視為影響台灣銀行業者放款融資和投資業務,最激烈的結構調整。

未來金融業者必須評估投資戶或授信戶因為能源成本改變、屬高耗能產品製造、將受到用電管制、溫室氣體排放定價等影響的程度;且要針對氣候影響分高、低兩種等級,如營運支出及利潤、資本支出與分配、購併與撤資、及資本取得等。

國內第一家製作TCFD報告書的富邦金控,就先從本身做起,針對旗下1319家供應商的營運據點,是否有淹水、土石流、山崩等自然災害潛勢,以及可能產生的危害度,做了評估與壓力測試,列出低、中、高危害的占比,並提出針對高危害群的因應做法。

第四個關鍵字,是生物多樣性。

它跟ESG有什麼關係?自然界的授粉、播種,其實也是產業供應鏈的一部分,全球有約44兆美元、超過世界GDP總量一半的經濟價值,都依賴自然生物環境,包括與人類存亡息息相關的食品業、農業、醫療,甚至是精品業,連LVMH、Gucci等精品集團,都與聯合國合作展開維護生物多樣性計畫,因為,他們對天然原材料(花朵、葡萄、棉花、皮革、石料等)的依賴程度極高,不維護,以後連精品都沒得賣!

聯合國將要求企業在ESG報告中納入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預計最快在2022年底提出揭露的框架。

在未來3到5年內,企業不只要評估氣候變遷對自己帶來的風險與因應,還要揭露商業行為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並提出減緩的措施。就像企業減碳,要先計算產品的碳足跡,未來還要計算產品的生態足跡,且全部都要量化呈現。

例如,木材使用量,影響多少森林面積?動物油脂使用量,要消耗多少畜牧的牧草地面積?植物油脂的使用量,會消耗多少作物耕地面積?並且據此提出逐年縮減計畫。

第五,是氣候通膨,又稱綠色通膨(Greenflation)。

它指的是全球推動綠色經濟、節能減碳下,對舊經濟的投資、產出下滑,結果推高原物料、金屬等相關產品價格所造成的通膨。這個最新形態的通膨,包括極端氣候、風災水災、低碳轉型、能源轉型等都可能影響它,也是史上最複雜的通膨。

短期內,它可能對要做綠色轉型的企業或國家,帶來高成本壓力,如中國低碳轉型進程的時間較歐美晚,短期內,各種綠色轉型成本推升的通膨程度是最高的;但長期來說,仍會趨緩。

第六個關鍵字,是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

在邁向淨零碳排轉型的過程中,一定會涉及結構、組織改變,有人會從中受益,也一定有人權益受損。

綠色轉型推升通膨,恐釀失業
弱勢自營業者權益亟待保障

公正轉型就是「1個都不能少」的轉型概念。

因為各種舊轉新,出現勞工失業、弱勢無法生存等社會問題,可能引發大規模失業和移民、內亂和政治不穩定。若政策沒有帶著這群弱勢者一起轉變,再崇高的氣候轉型政策,都不可能實現。

例如電動車在政策大力推動下,也會出現需要被關照的族群——大量的汽貨車產業、機車修車店業者。

「相較於國營事業的低碳轉型,這些自營業者的權益,更需要被保障與關注,」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說。

同樣的,企業組織內部為了因應ESG或低碳轉型時,也會遇上相同情況,必須設法讓所有員工都可以搭上、跟上這班轉型列車。

ESG正風風火火,顯示全球發展典範,已從經濟發展至上,轉移到經濟成長必須與環境永續並存的模式——永續,才是未來最高指導原則。

延伸閱讀:商周ESG與永續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