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過池上嗎?當你騎著自行車漫遊在黃金稻田中,尋找金城武樹,眺望一大片無邊際的稻浪美景,感嘆著:好想在池上長住!你是否曾注意到,這片廣達500公頃稻田地景之所以如此迷人,是因為當中一根電線杆都沒有?

你吃過池上米嗎?2019年台灣池上米打了國際勝戰,在日本的產稻國稻米品質競賽中,擊敗日、中、泰、美等多國對手,以只輸給一家日本米商,搶下第二名的金賞獎。而你知道池上米的勝利,跟立春有關嗎?

在台灣農村當中,池上是個贏家,有美景帶來的觀光利益、有品牌帶來的高米價,甚至,還有全台最高的7萬元生育補助。

然而,池上美景、好米、土地帶來的財富背後,有著大家不知道的秘密:池上並非天生麗質,甚至還曾是後段班農村,今日的池上是當地1350戶農家後天齊心守護的結果。

怪手開進大坡池,激起愛鄉意識
「只重私利的人,在池上無法做大」

池上這個名字,根據當地耆老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因這塊土地就位於當地最大湖泊──大坡池之上,所以稱為池上。而池上的進化,卻是從大坡池的悲劇做為開端。

大坡池是當地農田重要的排水系統,也是觀察農地健康的指標場域,但2000年前,它被可怕的人為開發破壞到慘不忍睹,為了變身台東版日月潭,當年鄉公所聘怪手開進大坡池,填土打造了3座歪七扭八的人造島,上面還蓋了不能用的停車場、籃球場等水泥建設,奪走大坡池原本的美麗面貌,還被媒體票選為台灣首惡10大工程之一。

當時還在池上擔任教職的賴永松,為了守護家鄉,創辦池潭源流協進會,揪村民對抗鄉公所,最後說服多數鄉代表支持,不只擋下開發案,還逼迫地方政府每年編預算讓大坡池復原。

大坡池被破壞的震撼,激起了池上人對守護農村風貌的共同意識,自此,池上人對任何在土地上動歪腦筋的事情都十分敏感。也正因為如此,2004年,一間伯朗大道旁資材室的屋主,為了引電擴建,向台電申請並在伯朗大道種下4根電線杆時,鄉公所與台電立即就受到鄉民的強烈抵制,只能拔除電線杆,歸還農地原貌。

當地農民甘願忍受田中無電可用、沒有燈光的不方便,也要守護地景。當地返鄉青農江海飛對商周說:「只要電進不去,就不可能在農地上種房子。」

去年,全台許多農田面臨太陽能板入侵的種電危機,但池上鄉長張堯城說,即便是合法申請案,池上鄉公所仍不准設立在農地上,而是引導業者使用當地閒置的舊掩埋場,避免破壞農田,因為這已經是池上人共同的意識。

「愛鄉愛土是主流,只注意私利的人,在池上無法做大。」賴永松說。

不過,池上農民群體的力量,並不只是發揮在守護池上稻浪美景。池上農民也翻轉了生根在池上土地的稻米價值。

池上農民有個共同的約定,每年的池上米一定都在約立春時,才插下第一株秧苗。

每年一到立春,約清晨5、6點,天才微亮,當地農民就驅車出門到育苗場,載運秧苗到自家田地。這時剛冒出頭的太陽,照射在一塊塊注滿水的農田,水氣上升飄起雲霧,與藍天白雲構成一張張變幻莫測的風景照。

到了約7點,特別的景象出現了:全村上百輛的插秧機前後開上伯朗大道集結,之後這批機械大軍就開進田裡,以約兩小時耕一甲田的速度,將秧苗種進田裡,一旁的農夫則忙著填寫栽種紀錄,開始備戰村里的稻米品質競賽。

為何一定是立春?池上稻米達人顏廷材說,在池上,太早種,稻子會冷死,或是孕穗期碰上4月的東北季風,種出來很多都是空包彈,影響收成,「每年立春跟大暑兩個節氣,就是最適合池上二期稻作的種植時間。」他說。

大數據作戰:立春插秧催生三連霸米王
「我們不要少數冠軍,而要大家都是冠軍!」

而且,立春插秧,並非憑經驗感覺,而是經過大數據分析後的結論與行動。

其實在2002年,台灣進入WTO,隨著開放進口低價米的衝擊,池上當年也逃不過米賤傷農的苦楚。彼時全台米價平均重挫約15%,地處偏僻的池上,運費與生產成本都比同業高,首當其衝,加上池上的每袋米價還比當時產量最高的西螺米少40元,農民甚至都不想種稻了。

但早在2000年,池上建興米廠負責人梁正賢就在備戰,到日本考察MOA自然耕作農法找解方。當時他看到拍賣市場的箱子會貼農民資料,就是現在的產銷履歷,且日本米比台灣貴4倍都賣得掉。他發現轉型勝負關鍵是品質,就是要有與國際接軌的品質認證機制。

雖然梁正賢回到池上推動品質認證機制,其他米商與農會聯手攻擊他,「那時候大家都說他有私心,讓他難過到眼淚當場飆出來。」梁正賢的好友賴永松說。

但梁正賢沒放棄,反而押上家產擴產,率先提高收購價,一家家說服農民支持,並用每場總獎金高達250萬元的品質競賽,換取農民落實栽種紀錄的大數據,不斷透過數據分析找出更好的栽種方法,再分享給所有農戶,繼續精益求精。立春插秧是最佳時機,就是從一次次栽種紀錄中分析得出。

「我們不要少數冠軍,而是要大家都是冠軍。」梁正賢說。

最後,池上幾乎全體農民進入品質練兵,也形成立春一起插秧的共同行動。池上米品質的提升,也讓池上在之後農委會開辦的3屆全國稻米品質競賽,搶下3連霸,成為台灣新米王,米價高人一等,讓種稻面積超過10甲的池上農民,年收入都可達百萬元以上。

我們一起守護家鄉的稻浪! 守護大坡池的賴永松(前排左1)、拚稻米升級的梁正賢(前排左2)到擋下種電的鄉長張堯城(中),一連串挺身而出的力量讓池上不斷進化。
(攝影者:程思迪)
同一天插秧、同一天收割的默契 身兼稻農與怪手師傅的顏廷材
(攝影者:程思迪)
雲門舞集兩度下鄉表演,滿足了當地人的藝文癮、帶來觀光商機,農民也為了地景的完整性,到表演結束才一起割稻。
(攝影者:程思迪)

【延伸閱讀】

■1,820元,
每袋稻米平均收購價稱霸全台,從落後西螺米40元變贏600元

■10萬人次,
秋收稻穗藝術節暴紅,近5年吸引國內外10萬人次

■7萬元,
每胎生育補助7萬元,比全台次高的桃園市多4萬元

註:每袋米約60公斤

資料來源:池上農會、池上鄉公所 整理:林洧楨


收入好,土地的保存就更容易。一位池上農會員工透露說,雖然農會經常接到外客想來池上買地的委託,但就算出價比鄰近的關山農地多一成,也只能吃閉門羹,「池上全鄉有不賣農地的共同默契。」他說。

池上人同心,自願等藝術節結束才搶收
藝文種子發芽!雲門在田間一舞登上國際

守住米鄉的景,也守住米鄉的根基,池上人愛土地的凝聚力,吸引了更多外地人把這塊土地當成第二個原鄉,也讓外來力量如台灣好基金會,在2009年落腳池上,帶來改變池上的第三波力量。

2013年與2018年,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兩度帶隊前來,在池上的秋收稻穗藝術節演出,讓這個偏僻農村登上《紐約時報》。

到底池上憑什麼吸引雲門兩次造訪?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說:「因為這裡天美、地美、人心美。」

「再好的種子,沒種在夠肥沃的土地上,是不可能發芽茁壯的。」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說。她的意思是,如果不是池上鄉民早已打好基礎、做好準備,就算外來的正能量再多,都無法造成改變。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的誕生,就是台灣好基金會帶頭、池上全鄉動員協助所促成。

讓雲門舞者忘不了的是2013年11月初「鄉親場」演出,當天中午豔陽高照,約兩千名鄉親從蜿蜒的天堂路攜老扶幼,還有不少人推著輪椅帶年邁的家人簇擁入場。舞者們,踩在台灣的土地上,伴著蟲鳴鳥叫、在藍天白雲變化萬千的舞台上起舞,對走遍世界各地表演的雲門舞者,處處是不可控的挑戰,但卻也是一個最嚮往、最難忘的舞台。

人稱女食神的莊月嬌,6年前移居池上,她也對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中,池上人的同心印象深刻:為了活動舉辦時,不能有任何一塊田缺角,影響景觀,竟然連應該最市儈的農會,也拒收任何一筆提早收割的稻米。一個最有趣的漏網鏡頭是,活動結束前夕,伯朗大道會停滿收割機,藝術節最後一個節目落幕,全鄉農民立即大動員,徹夜搶收稻穀。

如今每年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已經成為東部最重要的藝術活動,吸引了全台灣以及國際人士來參加。去年即便疫情的威脅籠罩,都沒有停辦,甚至吸引了更多人參與。

農業、觀光回春,新生兒也倍增
翻身新移居聚落,「移到這裡,才是過日子」

而一場場國際級表演,也讓當地學子看見未來的更多可能性。過去,老師需要跑網咖抓學生回校念書的畫面,如今全然改觀,小孩對未來有夢想、有目標,念書、做事都更專心,甚至國中學測成績從全縣吊車尾鄉鎮,成長到去年5A學生數躋身前3名。

就這樣,池上透過農民的同心協力,加上內外資源串聯,不僅從農業到觀光的蓬勃發展,讓池上鄉農會有高達2億元盈餘,能在台灣跨入人口負成長的關鍵時刻,靠發起全台最高、一胎7萬元生育補助,成為年輕人願意移居的新聚落,帶動近兩年來新生兒從約40人,翻倍成長到逾80人。下一個10年,還打算串聯醫療機構,繼續建構永續農村的新模式。

耗資數億元的大坡池復原工程最快今年底完工,這座湖泊串起愛鄉共識,如今也將為池上再添風華。
(攝影者:程思迪)

從當地老師、農民到台北雲門協力 偏僻米鄉4階段變身

■2000年:守衛環境 池潭源流協進會成立,發起守護大坡池運動.關鍵群戰力量:當地老師、企業主、文史工作者等

■2003年:稻米升級 開辦稻米品質競賽
.關鍵群戰力量:米廠、農會、農民等

■2004年:拆除伯朗大道4根電線杆,確立保護地景DNA

■2004年:在農委會首辦全國稻米品質競賽奪冠
.關鍵群戰力量:全鄉社團、民眾

■2009年:藝文升級 台灣好基金會入駐,開始藝文米鄉改造

■2013年:雲門舞集首度開演,讓世界看見池上
.關鍵群戰力量:鋼琴家陳冠宇、雲門舞集等藝文團體

■2020年:醫療升級 開啟農村醫療新計畫
.關鍵群戰力量:慈濟等醫療機構

整理:林洧楨


晚上7點多,相較於抬頭可見繁星點綴的熱鬧星空,池上街道不見人影,卻不時有鋼琴聲傳來,走近一看,好幾戶農家小孩都在練琴;而我們白天採訪時拿著鋤頭種田的農夫,晚上卻提起筆練書法。這邊是黑潮書法社,那裡是素人樂齡畫畫班,這是池上人被藝文改造後的質變。

「你移到這裡,思維就不一樣,這才是過日子,讓我覺得活得最像人。」莊月嬌說。池上之美的秘密,背後也正始於人心的改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的心。

當有利益衝突,如何說服對方一起改變?

1. 要求犧牲改變,不如給糖誘導
米廠老闆梁正賢沒有要求農民多出錢或多出力,反而先拉高收購價與提供比賽獎金,建立能多賺錢的誘因,快速得到農民支持品質升級計畫。

2. 大家都是冠軍,更能永續
農民栽種紀錄的大數據一起分享、不斷精進,創造一起贏的局面,讓農民更有意願繼續守護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