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工作一直是迷人的。你本來假設A,經過探訪,發現答案是B;但你若不對A充滿好奇,也找不到B。
就像這次的封面故事。原先,主筆鄭郁萌聽說,有些偏鄉學校因為辦出特色,吸引家長舉家遷移。我們好奇,是不是新一代的家長,更願意為孩子孟母三遷?
實際走訪才發現,偏鄉的變化比我們想像中更大。有的變成「極限村落」,唯一的聚會是喪禮;當學校消失,社區更是快速瓦解。也有的地方,唯一的小學瀕臨廢校,卻來了熱情的校長,聯合熱心村民,把教育、社區、產業,三個點連起來,扭轉了日落村的命運。
地方創生是近年火紅的名詞,政府也挹注許多資源。但若上述三個點沒連上,沒有學校留住孩子,沒有產業讓人安居樂業,活動式的地方創生,終究只是曇花一現。
教育,才是地方創生的第一哩路。但,誰去鋪這第一哩路?
就有一群人,願意把自己投身進去,當第一個架橋的人。這很難,必須以身相許,All in投入,如果留一點後路,就不會那麼成功。這是吸引力法則,你心裡承諾越深,帶動周遭的能量也越大。
於是一位外來校長,遇見村子裡60歲卻是最年輕的人,展開無毒農業計畫,每年帶動兩千人次到這遠得要命的社區消費。兩名教授和一位8年級女生,想把瀕危廢校變成經濟中心,卻不被當地人信任,直到賣梨被外人羞辱,農民心疼力挺,才開始變夥伴,他們創立的社會企業,更將30%利潤回饋給小學。
把自己扔進去,同甘共苦,心才能一起。
團隊採訪過程中,最常聽見的詞是「擾動」。意思是,你在岸上看著水池,冷眼旁觀,它就是一攤死水,於是你掉頭走了。但你若願意跳下去,就能發現水面下的生機,這池水經過你的擾動,也開始變得不一樣,展開更多可能。
知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做了無數研究後發現:「別懷疑,少數有心志士,便能改變世界。」
即將關門的學校,了無生機的村落,都可以被逆轉;你的面前,真的有那麼多困難嗎?或只是你猶豫不前?別忘了,投入就能改變,你比自己想像的,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