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危機見高下。這期封面故事,再度驗證這點。

本期我們討論的是:「一顆晶片如何讓全世界瘋狂」。在半導體供不應求下,德國經濟部長破天荒發函給台灣政府,希望台積電優先供應晶片給汽車業;美國總統拜登還簽署行政命令,徹查包含晶片在內的各供應鏈瓶頸。

起初,我們想理解,缺貨潮將會如何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結果,團隊卻有更有趣的發現。

主筆靖萱在追蹤汽車界缺貨真相時看到,相較於福特、福斯、本田等大型車廠必須停工斷貨,另一大車廠豐田竟說:「沒有晶片短缺問題。」同樣是上游吃緊,兩批人,為什麼有巨大落差?

原來,汽車業一直朝即時生產(JIT)、低庫存的目標前進。去年,多數車廠考量疫情變數多,陸續調降晶片訂單,他們將「調整訂單」視為理所當然,反正傳統汽車供應鏈總會全心應變,偏偏,晶片廠不是遵循汽車業的遊戲規則走。

「當汽車製造商,意識到他們的需求超出預期時,已經來不及了,晶片的產能已經轉移給其他產業了。」

有人說,是即時生產的制度害了汽車業,然而,老大豐田最信奉這個制度,它為何沒有受害?

原來,豐田正因選擇這制度,知道它的缺陷是:庫存會變少,所以整個系統更格外小心,會隨時盤點每階供應商存量,才得以預見變化。

只是,這個制度的缺陷,其他人會不知道嗎?

《灰犀牛》作者研究人為什麼容易忽視重大、且破壞性強的危機時,是這樣想的:

人,有思維慣性,這讓大家只關注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忽視有害的一面。甚至還有應對惰性,怕面對現實後,就得要解決它,所以總會心存僥倖。

但視而不見的結果是,犀牛某天一被刺激觸動,就會向你暴衝而來。

近期,德州的風雪風暴,就是極端氣候的灰犀牛。現在,它讓德州半導體廠停產,看似造福台灣。然而,台灣的缺水問題,也是另一隻犀牛,若再不面對,台灣半導體業的傳奇,也難以延續下去。

你的健康、婚姻與事業,有沒有看得到的隱憂?

面對它,你是迴避、應對,還是主動提前管理?

有時,事業與人生高下,就取決於上述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