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東池上,你第一個聯想到什麼?

伯朗大道?池上米?還是這幾年很紅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透過資深記者洧楨的筆,我才知道,它曾經歷可能滅村但又翻轉的命運。

原來,2002年,台灣進入WTO後,進口低價米大舉進入,全台米價平均重挫約15%;地處偏僻的池上,因為運費與生產成本都比同業高,成為首要受害者,這讓農民一度沮喪到不想種稻了。

在那前後幾年,當地鄉公所想把池上變身台東版日月潭,還一度把怪手開進大坡池,填土打造了3座歪七扭八的人造島;甚至,還有屋主申請要在伯朗大道上種下4根電線桿。人為的「創意」,幾乎要摧毀池上的美麗風景。

倘若,農民仍想繼續維護稻田,大家能如何提升賣價?

當時,這個農村就出現了一個傻子:池上建興米廠負責人梁正賢。他推動品質認證履歷,押了家產去借錢,率先提高收購價,還用每場總獎金高達250萬元的品質競賽,換取農民落實栽種紀錄的大數據,透過分析,找到最佳的耕種方法,再分享給眾人。

最終,他們分析出立春插秧是最佳時機。於是,每年立春當日,池上的農民幾乎都一起插秧,農會也不收提早收成的米;而一起進步的結果是,池上成為台灣的新米王,米價高人一等。

奇蹟還沒結束,後面的故事更精彩動人,容我先賣個關子,請各位再進入82頁閱讀。

我想藉這期封面故事跟各位分享的是:當人的思考開始從「我」變成「我們」時,它帶來的改變力量真大。

當然,這並不簡單,在團體中,第一個先想「我們」的人,往往被認為傻,甚至可能滿腹委屈。因為他得花力氣在看來「非本分」的事,初期還沒有顯著產出,若在職場,會被評為成效不彰;在商場,則被批為別有用心。

但事後回看,他才是真有智慧,最該被犒賞。

原因無他,因為他看懂了,未來的世界,人得像球隊一樣作伙打仗,才能走下去。

人要怎麼如球隊般思考呢?借用主角的一句話:「我們不要少數冠軍,而是要大家都是冠軍。」

先讓你的球隊贏,你才能真的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