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海。不只是遠遠眺望,而是走向沙灘、礁岸,讓海浪一波波打在腳上;看孩子們因為礁岩中的小魚、螃蟹、各種生物,興奮的大叫。潮起潮落撫慰人心,靜待片刻,就能帶回滿滿的正能量。

但現在,海邊堆滿消波塊,台灣美麗的海岸線,柔腸寸斷。

這一期,商周總主筆呂國禎掀開這驚人事實:台灣西海岸,正展開一場由南到北的大填海運動!

在基隆,觀光勝地外木山腳下,北台灣美麗的金黃色海灘外,卻要填出400多個籃球場大的人造陸地,基隆可能失去最後一塊天然海岸;一路往南,從桃園、台中、雲林、高雄,都要蓋天然氣接收站,填海造陸,以能源轉型為名,讓西部海岸生態丕變。

假設,這些新建的天然氣接收站,是必要、無可替代、環境代價最小的方案,尚可討論;問題是,小小的台灣,真需要那麼多天然氣接收站?不能集中幾處,以拉管路替代?更何況,天然氣是長期最佳的能源轉型方案嗎?

從高空往下看,台灣的西海岸,早已慘不忍睹,近7成已經人工化;剩下的3成,也岌岌可危。國禎形容消波塊是台灣的「海岸之癌」,全台投入消波塊超過千億元,能繞地球赤道1/4圈,利潤由少數機構賺走,海岸防護成本卻是全民埋單。

這不只是過去式,還是現在式與未來式。付出什麼代價?製作團隊回到台灣第一個天然氣接收站現場,看填海造陸衍生的蝴蝶效應,如文章所述,「與天爭地,人是不會贏的,因為上天會從別的地方要回來!」

箭在弦上,還能改變嗎?

可以的,只要你願意出聲。商周持續關注重大環境議題,包括台東美麗灣、蘇花高、澎湖灣、大林蒲、毒垃圾,希望引發關注並推動改變。

外木山下的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台電在9月最後一天補環評文件,預計10月中進行環評,這是指標案例,我們呼籲政府整合資源,採取環境代價最小方案,在大破壞啟動前,懸崖勒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