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送印前的封面標題會中,究竟用「第3代半導體」,還是「第3類半導體」,編輯團隊進行約半小時的討論。

第3代,是約定俗成的用法,但其實,化合物半導體比起傳統半導體,並不是優化、迭代的概念,而是並行,因此業者與學界,近日開始正名。我們選擇用後者做標題,意在直視本質。

就如同,這題材並非資本市場當前最熱焦點,為何我們仍以封面規格製作?原因也在本質。

未來不論是6G、電動車、太空通訊,都少不了它,它也是台灣在傳統半導體之外,非常有機會成為下個護國神山的產業。

主筆吳中傑與記者李玟儀以1個月的時間,南北走訪,發現這看似產業題的背後,最動人的元素,是人。

中傑告訴我,他原本的想像是,這產業大好,正要起飛,受訪者應該非常興奮,大談前景。沒想到,幾位董事長多數時間是在談不足,談擔憂,談挑戰,而不是講自身優勢。

尤其是,過去從未接受媒體專訪的漢磊董事長徐建華,第一次接受專訪,竟然就是拋出不排斥被入股的訊息。他坦白的說,自己規模太小,很難繼續走得遠,必須找人合作。

中美晶創辦人盧明光在受訪前,親自寫好洋洋灑灑幾張A4紙,針對我們的訪綱擬答,請秘書掃描寄過來,認真的面對每個疑問,言詞懇切。

「這是一群滿踏實,不虛、不浮的人。」中傑觀察,或許就是因為這產業向來小眾,長期不受關注,他們也就認分的做事,想辦法突破,願意與同業合作、打群架,因為這樣才能成就更大的局。

本期另一個專題台劇復興,講的也是一群因為相信、願意承諾的人。

讀者對這段時光或許印象深刻:曾經,台劇紅遍中國與東南亞,其後,中國挾著更大的資金與舞台,吸引人才西進,有一段期間,大家閉上眼睛,說不出什麼台灣厲害的電視劇,頻道早已被韓劇、陸劇占滿。

在這台劇10年低迷期,卻有人願意賭上自己,深耕台劇,一棒接一棒讓創作火苗不滅,終於等到台劇大放異彩的時刻。

每一個耀眼的產業,背後都有一群願意在黑暗裡耕耘的人,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