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Phyllis家中,舉止不由自主變得小心,脫下的鞋子拎在手上怕落地;衣服不敢隨意披在椅背,就怕留下一點汙漬。倒是她淡定的說,「儘管弄髒、弄亂。」畢竟散場後,她就會把整個家「還原」。

Phyllis是室內設計師。前年春天,她搬進淡水的新家,至今仍維持像樣品屋。

日常用品從冰箱、寢具,到衛生紙包裝,一律白色系,營造俐落清爽的氛圍。

這是她買的第6間房子。一般人坪數是越換越大,她卻從實坪46坪,到現在剩16坪。兩房兩廳的格局,除了書房一只小書櫃,沒有多餘的活動收納箱,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物品也都精準收納著,還保有留白美感。

打開她的櫃子,一切物品井然有序,儼然是收納模範生。(攝影者:游家桓)

這是她的「零雜物哲學」。但別誤會,這與極簡主義不同,「否則,我的沙發上不會放6個抱枕。」只是物品減量至日常會使用到的分量,不囤積,但也不匱乏。

因實行零雜物,她的年節,沒有除舊布新,也不必斷捨離。

Phyllis說,她每一天都在「反複製」囤積症母親的人生。5歲時,父母離異,她與母親一起租屋,母親從事教職,藏書龐大,加上退休後研究中醫及風水,家中雜物一度連冰箱都打不開,住所幾乎成垃圾屋。

「不只是現在,我小時候過年也沒在大掃除。」她童年的年節記憶,就是除夕夜與母親在混亂的家中,對坐吃泡麵,期待周邊餐館盡早開工。

31歲那年,舊家發生竊案,小偷從她房間破窗而入,她嚇得只敢睡客廳。而母親受驚嚇後,囤積症更變本加厲,「一週內,我的房間就被塞滿。」她忍無可忍,終於離家生活。

2006年,Phyllis買了人生第一間房子,母親同年因胃癌離世。她回憶,母親的巨量遺物進駐家中,加上有了自己的房子後,新家具也開始囤積。她意識到,自己將重蹈母親的覆轍。

於是,她買了第一本收納書,開始清除母親遺物與自己的雜物,第一年丟掉4百多本書、3百多張CD及30公斤衣物。變賣那數百本書,換回了8百元,「原來我用這麼大的坪數,裝了只值幾百塊的物品。」她開始以「坪效」檢視自宅,斷捨離也就更容易了。

「我越來越明白,我想住在一間簡約、容易打掃,只存在少量櫃體的房子。」13年來,每換一間新房子,樣貌就更趨近她的需求。

現在,她連做家事都有SOP(標準作業程序):吸塵器吸地4分半鐘、抹布擦地12分鐘,「全部(家事)都在衣物丟進洗衣機後的47分鐘內完成。」家中也只有一套床包,畢竟,一小時內就清洗完畢,何必要有備品?

那當年母親的雜物呢?她說,現在只留下一件母親親手縫製的衣服,及一本留有母親字跡的筆記本。

精準收納Phyllis留有2件母親遺物,是她縫製的衣服與筆記本。(攝影者:游家桓)

「房間,是一個人內心的映照。」現在的Phyllis,過的是減法人生,嘗試讓事情一天比一天更簡化。房子就是她的修行場——「這是進化,也是淨化。」

Tips: 2心法淨化房子

〉從根源檢視:任何不符自我習性的物品都可能是雜亂根源,如不擅廚藝的人,為了下廚而購入吐司機等可能只用一次的家電

〉清空雷品:買東西難免踩雷,面對不合穿、不喜歡的衣服,就大膽承認錯誤吧,通通賣掉、捐掉、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