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鹽埔鄉的牧場裏,李榮春走進豬舍,第一件事是調整控制溫度跟濕度的機台,若不是黑豬群湧上前來嗷嗷討食,他的眼神比較像是科技廠設備工程師。他眼角一瞄,右手迅速撈起一隻小豬,抓到第一區隔離。

小檔案_李榮春

出生:1976年
經歷:長榮航空維修工程師、奇美電子設備主管
現職:春發成實業負責人


「牠生病了。先用藥,若不好要找獸醫來看。」他說。小豬微微搖著尾,我完全看不出異狀,他笑笑:「我都養13年豬了,當然看得出來。」

今日的豬農,從前是工程師。李榮春曾是長榮航空的維修工程師,2001年,911事件後航空業蕭條,他回憶:「那是長榮航空成立以來第一次裁員。」雖沒裁到他,卻激起他的危機意識。他轉行到奇美電子從基層一路當到主管,又遇上金融海嘯,2009年公司放起無薪假。

那年他33歲,職涯卻已轉了兩番,不管再努力,人生總是不由自主,他覺得疲憊;長期日夜顛倒的加班生活,也讓他健檢報告上全是紅字:「我再不改變,就是等死!」

他想轉行,卻不知該往哪裡走。妻子李佩芬的娘家在屏東,當地養豬業發達,全屏東有超過1500家養豬場,居全台之冠。他便先到一家養豬場應徵,他想學養豬技術、老闆想學現代化管理,竟然也錄取他。

兩度產業風暴,讓他改學養豬
不服豬農罵「沒路用」,創業走復育路

「月休3天、薪水2萬多。我很努力學,也給老闆很多意見,但都不被採用。」李榮春做了半年,換到老闆一句:「成天想一大堆沒路用,上市公司主管就這樣而已?」他憤而辭職。

「是你不懂還是我不懂?我就養給你看!」他很不服氣,沿用從前科技業經驗,寫了長長的企劃書,裡面有SWOT分析、短中長期目標等,他認為台灣大都是混種豬,決心要復育傳說中的原生種黑豬,在國際市場上才有競爭力。

丈夫夢想遠大,但妻子非常驚嚇:「天啊,之前他連活豬都沒看過,居然說要去養豬!」當時兩個兒子才念幼稚園,工程師轉行養豬,親友沒人支持,唯有妻子賣了結婚金飾、加上積蓄,湊了幾百萬讓丈夫創業。

剛開始李榮春連豬都不會看,他坦承:「就像看黑人,都嘛長差不多。」人家賣他黑毛幼豬,騙他說是純種黑豬,其實混種到山豬,但山豬的飼料效率差,養很久都長不大,賣相也不佳,最後只能以十分之一的賤價轉手。

他發現,台灣黑豬因為混種嚴重,即使同家養豬場的同一批豬,成長速度和肉質都不同:這隻要養6個月、那隻養6個半月。而消費者買的肉,肉質也可能初一、十五都不一樣。

「產品這麼不穩定,我很難接受。」出身科技業的他講求精準,卻被同業笑:「豬又不是晶片,養大能賣錢就好了,管那麼多,果然是門外漢!」

「門外漢往往最腳踏實地!」
養豬當科技管理,傻氣招來學者助拳

他不信不能改善,詳細記錄母豬生產隻數、體重、成長日程等,就像從前在科技廠習慣的一樣,又勤於參加農業課程,終於遇上願意幫助他的人。

當時農委會安排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教授王佩華南下輔導屏東豬農,李榮春上前請教,說自己想復育台灣原生種黑豬,他攤開數據,但不知道該怎麼做。

「我看著他那些密密麻麻的數據,覺得這個豬農有點傻氣但又聰明。」王佩華回憶:「養豬業很傳統,大多是代代相傳,很多豬農有既定價值觀,我們想改變,很難;正因為他是門外漢,才好溝通。不要小看門外漢,他們往往是最腳踏實地、沒有框架的人。」

兩人一拍即合,先從文獻資料尋找台灣原生種黑豬特徵:頭部細長、耳朵下垂、尾巴尖端像孔雀羽毛,再利用血液分析不斷篩選基因,去蕪存菁,李榮春留下十分之一做為「起家豬」,其餘全部轉手賣掉。

「那些淘汰的豬雖然基因不純,還是可以繼續繁殖,沒想到他為維持豬場血統純正,全轉手賤賣,每隻豬就賠好幾萬,都是錢啊!」王佩華替他心疼:「從這裡我就看出他的堅持,欸,這種豬農你不幫,要幫誰?」

每頭種豬都得抽血驗DNA、繁殖後要記錄、屠宰後要檢驗,過程實在太繁複,一開始想參與復育計畫的豬農有12人、1個月後剩3人、3個月後只剩他一人。

苦撐10年培育純種
曾窮到帳戶剩零頭,想靠意外險留下錢

王佩華用「十年磨一劍」形容:光確認種源就花了3、4年,還要觀察豬隻繁衍至少5代品系沒跑掉,這一等又是5、6年。10年裡,李榮春至少淘汰掉400多頭種母豬。

育種的背後,是龐大的經濟壓力。門外漢養豬,業界都不看好,別的牧場買飼料可以按月結帳,他卻得拿現金;因為牧場是租的,沒有抵押品,他也很難貸款。只靠妻子開花店苦撐,曾經一度帳戶裡只剩零頭,連提都提不出來。

走投無路的時候,李榮春甚至把意外險保額不斷往上保,偷偷研究什麼意外保險公司給付時最不囉唆。「屏東坐船到小琉球落海,領意外險最不會被刁難。」他說:「若我『不小心』意外走了,至少留一筆錢給妻子把兩個孩子養大……。」

「都吃這麼多苦了,不堅持下去,才真的虧了啊!」他咬著牙,第二步從飼料下手。「我的黑豬從來沒吃過廚餘。」廚餘成本低、經過高溫蒸煮也符合法規,但他不接受:「每天廚餘內容不同,營養成分不一,怎麼掌握豬隻成長?」

「豬肉要好吃,就是品種、飼料、管理。這3件事我都用科技做好,就足以跟其他上千家豬場不一樣。」李榮春堅信。他以黃豆、玉米、甘藷加入益生菌調配飼料,又跟中興大學教授李滋泰合作研究:「下一步是將屏東種植可可的農業廢棄物變成飼料,做循環經濟。」

「我養的豬不吃廚餘!」李榮春很得意,他下一步要以可可農廢入飼料,落實循環經濟
「我養的豬不吃廚餘!」李榮春很得意,他下一步要以可可農廢入飼料,落實循環經濟。(攝影者:楊文財)

科技養豬改善勞動條件
成功出口活體黑豬,21年來台灣第一人

第三步,他試著用科技來做管理。「台灣農業最大困境就是缺工。『養豬的』這個詞為什麼給人落後的印象?因為都是靠勞力綑綁成效,年輕人誰要入行?」

他舉例,開放式豬舍都有擋風遮雨的帆布簾,一個豬場少則20片帆布,每次收放帆布至少1小時,季節變化時每天得來個4、5次,無論颳風、下雨或例假日,都得衝到豬場處理。

為了不被工作綁死生活,李榮春運用從前的科技專業,開發豬場遠端控制系統與電動設備,即使人不在豬舍也能即時操控豬舍的帆布與保溫燈具,遠端監控豬舍即時狀況。

經過10年,他找回從前只存在文獻裡的傳說台灣原生種黑豬。「台灣黑豬本來在家家戶戶裡,但是日本人來了、國民政府來了,引進新品種雜交,不時還有山豬來,血統就混了……是不是跟平埔族很像?我是把原有的血統找回來。」他為了紀念這溯源過程,將豬種命名為「平埔黑豬」。

一路以來,李榮春總被說是外行人,然而最強的往往是門外漢。他們一無所有,不安而積極、勇於跨界,腳踏實地。隨時都以「門外漢精神」面對問題的人,通常是不自滿、做足基本功的人。結果這個外行人創造很多個第一:百大青農第一個畜牧業者、也是第一個成功讓台灣豬活體出口的人。

2018年,他將平埔黑豬出口香港,成為台灣陷入口蹄疫風暴21年來,首位將活體黑豬出口的豬農。行政院農委會畜產試驗所長黃振芳說:「這是非常非常難的,不只是肉質口感而已,客戶會先到訪牧場,從動物福利、牧場衛生、循環經濟等一一檢視合格,才會願意進口。」

「因為他是個外行人,腦裡沒有舊思維,專家說什麼,他不懂就問、立刻執行,所以大家都樂意幫他。」台大獸醫系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說。

黃振芳形容他是「全台灣最會找資源的豬農」:「沒有知識,他就從台大、中興、屏科大……從北到南找學校老師合作,也進畜試所的育成中心;沒有錢,就寫計畫找錢,從酒商到水資源,無一不寫。」

豬舍數位化拋落後印象
他寫程式以手機遠端遙控豬舍保溫燈、帆布簾。(攝影者:楊文財)

豬舍數位化拋落後印象
跟台大動科系合作DNA育種。(攝影者:楊文財)

養豬也可以成為年輕人的夢!
不怕分享品種、技術,「只怕你不學」

「要串聯這麼多人很難,但一定要做!沒有人那麼厲害可以靠自己成就。」李榮春說:「養豬不是個低下行業,它可以是一種科技,可以讓年輕人有夢。」

他串起學界跟產界合作,發展豬舍裡的科技業,也積極帶動青年轉進養豬業。「以前我當主管就喜歡帶隊衝,我在奇美原本部門裡有一半都是派遣工;我離職前,他們都轉正職啦。」他很得意:「他們都叫我春哥,我覺得把人帶好,很過癮。」

「到其他豬場實習,就是洗地、擦豬糞,有技術含量的像是授精、防疫,豬場老闆不會讓外人碰。但春哥會主動教,就怕我們不知道。」曾在牧場實習的關西高中畜保科主任黃子嘉說,李榮春甚至願意資助家境不好學生學費,只為了讓她留在業界。

「為什麼怕人學?我還怕年輕人不學,這個產業沒未來咧!這個時代沒有秘訣,只有創新整合的能力。」李榮春說,他打算釋放出品種、招攬年輕人經營,一起把餅做大,把豬種賣到更多國家。目前已經有一個契作牧場,很快會再增加兩個。

不只是上游牧場,他更往下游延伸品牌,在屏東市「職人町」開起食堂,希望直接跟消費者對話。食堂由妻子李佩芬掌廚,主打自家黑豬料理的肉燥飯、燒肉飯與黑豬脆丸、摃丸等台灣小吃,生意很好。他很自豪:「食材只要對了,隨便做都好吃。」妻子在旁邊賞他白眼:「喂,我可沒有隨便做!」

「一個人轉是養家活口,一群人轉是社會責任。」又說了不符合養豬業傳統思維的話,但他不在乎:「就當我是門外漢吧!我不是自己做夢,我希望跟一群人一起,把夢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