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美國正中央的堪薩斯州,以小麥、玉米、大豆聞名,是農業大州。但同時,它也孕育出頂尖的科技公司Garmin。

Garmin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龍頭,國人最熟悉的產品是手錶與導航器,許多企業家與運動員都是它的粉絲。

它的創辦人之一來自台灣,出生於南投竹山、台大電機系畢業的高民環,在40歲時,與另一位創辦人蓋瑞・布瑞爾成立Garmin,並擔任董事長至今。

而且,它的產品9成以上是台灣製造,在汐止、林口、中壢、台南都有廠,台灣員工更擔任研發、行銷、全球智慧製造的重任。

在經濟前景不明,科技巨頭紛紛裁員的2023年,它逆勢繳出營收與每股盈餘(EPS)創歷史新高的成績,且毛利率高達57%。

很難想像,該公司股價在2008年曾只剩不到16美元,市值比上一年度的高點重摔約87%。其中固然有受金融海嘯的影響,但更多的是智慧型手機iPhone與免費Google Maps的出現,讓身為全球車用個人導航裝置(PND)龍頭的Garmin前景備受質疑。

但,Garmin目前股價超過160美元,在過去1年裡漲52%,市值換算新台幣破兆元。它就像隻不死鳳凰,不僅長出強勁的智慧穿戴產品線,與蘋果、三星等巨獸相比毫不遜色,以中高價格帶產品殺出一條血路。連Meta執行長佐伯格都曾在社群平台貼出配戴Garmin手錶跑步的照片。

創造「以信任帶動創新」正循環
員工把對產品的期待與不滿化為點子

2月,它被《富比世》評選為2024年美國最佳大型雇主第2名,為科技產業之冠,甚至超越Google、蘋果,成為員工最愛。

為何它能不被科技巨獸擊垮,並深受員工與用戶愛戴?

我們抵達堪薩斯州的總部,向首度接受台灣媒體專訪的Garmin總裁暨執行長克里夫·潘伯(Cliff Pemble)尋求答案。

「多年來,我們從未害怕殺死自己的產品……,我們總是非常渴望跨越到下一個水平。」他答道。

原來,Garmin能持續創新的秘密,在於人。他們創造以信任帶動創新的正循環。

如何得知使用者需求?首先,他們把員工與顧客合一。

他們寧可花很多時間找到對的人。許多Garmin員工都是自家產品的重度使用者。例如,它在民航機飛行系統市占率第1,許多總部員工也是飛行員。

他們希望每一位員工都能在職場裡「Have fun!」因為,熱愛產品的員工,更可能將對產品的期待與不滿化為點子,最終變成使用者喜歡的產品。

用「創新小組」打破組織榖倉
連出差搭飛機、坐車都要打破階級

有了對的人,還得搭配對的制度與工具。

為了激勵創新,Garmin會辨識出哪些員工是「不僅是搶著舉手分享idea(點子),還搶著動手做出來的人」,組成創新小組。

這個小組扮演內部的創新孵化器。例如,Garmin的航海產品「即時動態聲納」,就是他們以新生兒超音波照片為靈感,用3D影像,讓釣魚愛好者能精準定位魚群並看見水下的地勢長怎樣。

此外,Garmin的研發費用占營收的比重,長年維持在17%上下,而護國神山台積電則是8%左右。它不只充分給予員工創新空間,還提供必要的資源。

為了不讓組織內部的權力結構阻礙創新,Garmin崇尚透明與平等的氛圍,盡力打破階級。

例如,若員工與主管一起出國出差,短程一律經濟艙,長途一起升級豪華經濟艙。外出洽公,若需要搭9人座休旅車,主管會自動爬到後排,把上下車更方便、寬敞的座位留給員工。

如此一來,兩者更有機會因近距離培養出信任。而信任,正是創新的催化劑。

還在大數據,AI就出現!在破壞式創新、產業典範轉移越來越快的世界,Garmin示範了一種面對和挺過時代輾壓的做生意模式。本刊深入拆解,Garmin從聘雇、組織型態、工作輪調、職場文化等,怎麼建立「相信員工,也被員工相信」的環境?

它一邊做品牌、一邊幫車廠「打工」,如何用「配角學」兼顧兩種天差地別的業務?1年要出1200種產品,品牌、研發、製造、行銷、客服一條龍,還將張國煒、馬化騰等董座大咖變鐵粉,Garmin「社群體驗」4步驟首度公開。

一鍵訂閱》全球GPS系統王最強後盾在台灣!蘋果、Google打不倒的Garmin
Garmin浴火重生兆元王國
006號員工變Garmin執行長 潘伯:我們從未害怕殺死自己的產品
有iPhone、Google Maps,誰還用它?Garmin拚「配角學」翻身記
星宇張國煒、騰訊馬化騰都是鐵粉 它四步驟把顧客圈牢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