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開車,也愛叫外送。對於熊貓,我的心情複雜,行車時常因粉紅兵團急速穿梭而驚險萬分,忙碌時對它的美食快遞心存感激。

在我最常行駛的北宜、蘇花公路上,我常被熊貓震驚。在坪林路段,大霧飄渺的森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一位粉紅騎士狂飆送餐,一路超前到九彎十八拐。在清水斷崖、太平洋海岸,也能看到一個粉紅小點,移動著送餐至某個部落。

跑那麼遠,能賺嗎?我心生疑惑。

同時,熊貓的爭議從來沒少過,甚至發生外送員集體抗議罷工事件。為什麼它越爭議越壯大,市占率卻持續成長?

外送競爭門檻低,顧客無忠誠度,它的多數對手都棄守戰場;它技術實力不是最強,卻能保持第一,還在2022年做到損益兩平。

它做出許多反常識行為,卻能一路超越對手,為什麼?

透過主筆何佩珊的深度採訪,一步步掀開它的秘密——原來,它從小事下手,無極限的嘗試,找出顧客、外送員、商家,最有感的事。

虧損中的它,資源有限,不可能萬事追求滿分;但它敢持續試錯、修正,找出體驗最佳的選項,把資源用在刀口上。

例如,它把氣候、雨量,切割成1小時放送,並與外送員獎金連動;推播訊息,它研究哪種圖片更好;發折扣碼,89折與9折的誘發效應有何差異。

把細項試到極致,人們有感的,踩油門,人們無感的,踩煞車,不斷調整。

就像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的「峰終定律」,人們對於某次體驗的記憶,會由高峰與結束時決定,與其花力氣優化無感的80%,不如讓峰值的20%,留下深刻記憶。

買賣雙方的認知,永遠存有鴻溝。你以為對方喜歡的,對方未必埋單;你以為不重要的,或許對方最在意。你必須了解對方的關鍵密碼,假如你只有一塊蛋糕,何時送上,對方會心存感謝。

關於體驗,很推薦本期的特別企畫,研究員曹博凱發揮實驗精神,把近期熱門的人工智慧ChatGPT,變成工作助理。AI不會取代你,但會用AI的人可能會取代你,企業也是。這是劃時代的進展,我們都應多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