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園中壢工業區內,近10位工人依舊在現場忙進忙出,貨卡也不斷地駛入、小心翼翼的卸貨,爭分奪秒,因為這是電池業者格斯科技,預計今年4月舉辦落成典禮的新廠,格斯要靠這個廠拚明年成為1個具有1GWh(10億瓦時)的電池芯廠。
1GWh有什麼意義?「以1個電池芯廠來說,這才算是1個具量產規模的公司。」格斯科技董事長張忠傑說,拿下這個里程碑,是證明你是有量產實力的廠家,下一步才是往5到10GWh走,去承接更多國際級的訂單。
補上台灣電動車產業缺漏一角!
固態電池更安全,吸引外資挹注台廠
過去,台灣談到電池廠,多數人聯想到的新普、順達、加百裕,其實都是電池「模組」廠。在最關鍵的電池芯上,台灣更是進口遠大於輸出,產能與品質比較中、日、韓都有一段差距,更與電動車的動力電池沾不上邊。
但,乘著電動車的趨勢全面啟動,汽車零組件產值占全國4成、全台最老的汽車聚落桃園,在燃油車換上電池的過程裡,也悄悄有了變化。
最具指標意義的,就屬1輛電動車中成本占比最重的電池。除了格斯之外,吸引德國賓士(Mercedes-Benz)投資近億歐元的固態電池廠輝能,也選擇在桃園桃科建置GWh規模的新廠。
一個靠新技術彎道超車的機會來了,因為傳統車廠一直在尋找更安全的新電池選項,桃園輝能就成了賓士、軟銀中國的目標之一。
也讓台灣最大工業聚落桃園,成了這一波「投資台灣3大方案」中最吸金的縣市,總投資金額超過3,600億元,其中,自然少不了眾所矚目的電動車。
行政區:桃園市
人口:2022年12月統計228萬1,464人,近3年人口正成長1.4%
新機會:電池、第3類半導體材料、自駕車產業
新工作:需要更多擅長英文的科技、材料業人員
張忠傑說,選在桃園有2大理由,第1,國際客戶下飛機第一站就能來訪廠,第2,是桃園規畫了新的科學園區,具有擴充性,且從電動車產業鏈來看,它也相對完整。
例如,桃園就是特斯拉早期尋找供應鏈夥伴的重地,此外,供應電池隔離膜的明基材料、馬達廠東元、投入多合一動力系統的台達電,與做電動大巴的創奕能源都在這裡。
過去,因為電池芯產業重資本支出、研發期長,又需要具備高度安全性的特點,讓沒有龐大內需市場支撐的台灣,養不出一個有競爭力的電池芯廠。
但這卻是台灣要掌握電動車商機,不能不拿下的一塊拼圖,不然產品效能永遠只能等著「被決定」。
電池的商機有多大?據諮詢公司麥肯錫估計,全球電池供應鏈規模將在2030年達到4,100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10倍,其中電池製造將占40%。而電池芯就好比是電池的心臟,只要電池芯品質穩定,後段的相關模組絕對難不倒台灣企業。
而賓士之所以看上輝能,除了安全性,另一大關鍵就在於固態電池技術有助於減少電池的體積與重量。
目前輝能已提供近8千顆全自動生產的固態電池樣品供全球車廠進行測試與開發,它斥資逾42億導入智慧化固態電池芯產線的桃科廠,將於今年啟動量產。
若此量產時程成真,輝能將會是全球第1個成功將固態電池商業化的企業,甚至領先在固態電池全球專利數排名第1的豐田(Toyota)2年。
除了靠新技術彎道超車,為什麼說台灣電池產業的機會真的來了?第1是地緣政治,在美國將鋰電池列為戰略物資的那一刻,去中化就已開始發酵,第2是電動車與儲能創造了巨大的需求缺口。
電池芯廠將開啟量產循環
創造出海口,帶動材料廠一起壯大
「寧德時代、LG、Panasonic供不應求的時候會出貨給你嗎?會幫你客製嗎?」張忠傑分析,對新創車廠或其他想要電動化卻沒有能力下大量訂單的客人,基本上拿不到一線電池廠的產能,即使拿到了,也會面臨做不出差異化產品的窘境,這就是格斯看見的機會。
格斯不求一開始就做品牌,而要做一個代工平台,透過國際大廠的名字,務實的讓世界一步步的先看見格斯,因為「信任」是電池產業最難取得的資產。
除了已獲得日本鐘淵化學(KANEKA)的電池代工訂單外,格斯也以不同的氧化物電池,切入另一家日本上市公司,今年將隨著客戶一起「上車」,正式切進電動大巴市場。
今年,輝能、格斯位於桃園的新廠都將開始量產,不光是替上游材料廠找到一個本土的出海口,更有意義的是,材料廠多了一個緊密合作夥伴,願意告訴他們可以怎麼改進。
因為一旦台灣電池芯有基本的消費量,上游的化學材料研發,才會有合理的投資報酬率。
因為放眼全球,格斯願意與台灣材料廠共享數據、換取未來材料供貨不斷炊,一起拚速度搶進國際市場。現在,鐘淵化學已包下格斯新廠4至4成5的產能,這意味著台灣材料鏈,將跟著格斯一起出海。
商周採訪當天,全世界最會做鈦酸鋰(LTO)電池的日本電氣大廠東芝,就有2名代表正在格斯總部與同仁開會,洽談合作細節。
「假設今天只有電池,客人、車廠也不會來,但今天當台灣湊齊了電池、電機、電控(編按:此即3電系統),機會就大了。」國內首家可執行電動車鋰電池電氣安全測試認證的暐誠國際總經理林益良說。
今年1月7日,他趕在過年前飛往美國一趟,為的就是幫客戶帶電池去做燃燒測試。
可耐高溫、高壓,散熱性佳的第三類半導體碳化矽(SiC),也是電動車不可或缺的關鍵零組件之一,而這關鍵的一棒,也正在桃園發生。
去年剛獲得鴻海投資5億入股10%的盛新材料董事長謝明凱說,「除了碳化矽基板,往下的供應鏈,沒有一段是台灣不會做的,這個打開來,就可以一路連貫下去。」
這就好比跑大隊接力,若台灣在碳化矽基板這棒得找外援,其他國家的選手若先被徵召或球隊不放人,隊伍就難以成形,沒有自主技術就會被掐住脖子。
因此,盛新位於中壢工業區的工廠內,正在積極導入長晶爐,力拚產能翻數倍,以滿足市場上炙熱的需求。謝明凱也透露,已啟動第二工廠的評估計畫,希望設在桃園平鎮或觀音,「找土地、廠房都準備就緒,這樣速度才會快。」
從關鍵材料、電池做到軟體
市中心前804軍醫院變自駕車實驗場
桃園市區一片綠地上,放眼望去,有人在遛狗、有人在慢跑,乍看像是個公園,但走近一點看,你會發現明明是封閉的場域,地上畫有人行道、路邊安裝著紅綠燈。
這裡是虎頭山創新園區,過去是國軍804醫院,但現在已變身為全區覆蓋5G訊號、台灣第一個自駕車車聯網實驗基地。
幸運的話,你可以看到「阿虎號」在園區內行駛,這台擁有黃色外觀,可乘坐8人的電動小巴,是正在練習上路的自駕車。坐在前面的人不是司機,手不握方向盤,而是敲著鍵盤,配合法規要求的自駕操控員。
桃園市經發局綜合企畫科科長何佩雯說,把虎頭山創新園區設立在市中心,而非工業區,就是希望科技和人們生活的距離能更靠近,不要只是工程師們的事。
近年來,桃園也將過去閒置多時的楊梅高獅路榮民化工廠,轉做幼獅國際青年創業村,並以智慧能效馬達為發展重點,盼打造一座馬達矽谷,深化電動車3電系統中電機的驅動馬達技術。
電動車已經是公認推動科技進展的一個大趨勢,桃園這個全台最老的汽車聚落,正在加速往電動化、智能化前進,電池、第三類半導體、自駕技術,都是聚落轉型升級的關鍵戰役,多路並進,台廠要靠技術實力,拚讓世界更離不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