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在煩惱一件事,它跟數位轉型一樣難,也一樣重要。」

一位董事長的話,勾起我的興趣。

什麼難題會讓見過大風大浪的他,坦承很棘手?

答案是:職場的情緒地雷,而且多跟憂鬱症有關。

在台灣,每年有超過200萬人在憂鬱症的陰影下,自殺通報人數以25歲到44歲為最多,他們往往是職場的中堅。可能某一天,你發現原本很出色的同事開始遲交案子、早退、精神變恍惚,然後,再有一天,他就請了長假,消失在辦公室中。

這還不是最壞情境,怕的是無法挽回的遺憾,所有人得痛心自責:「當初為什麼沒有察覺?」

就如那位董事長所述:人沒了,什麼轉型也不用談。

現在,因為疫情,憂鬱風暴正加速形成,遠距與獨處時間增加,讓全球憂鬱症的患病比率增加了25%。

它,正取代心血管疾病,成為讓人失能的疾病第一名。

這期封面故事的主角:前科技部長陳良基夫婦,就曾陷入憂鬱深淵。

一位仕途正扶搖直上的部長,從看見妻子跳樓那幕開始,人生劇本重新改寫。

當妻子變得越來越像陌生人,他只能不斷試錯,直到因日劇《深夜食堂》開啟的對話,事情才有了轉機。

聽主筆郁萌說故事時,我紅了眼眶,幸好,結局是好的,憂鬱症是可以治癒的。

像放風箏一樣,線別拉太緊,但別放手,隨風而行,陽光終會再現。

不給壓力的陪伴,是陳良基最後發現的靈藥。

陪伴,是門藝術,但要怎麼開始?我很喜歡記者羽棠訪問航太龍頭漢翔的一段對話,她問:如何讓團隊成員成為彼此的支柱?

對方回答:我們總跟大家說:「每個人都有故事,去讀他。」

從一場不談公事的咖啡時間,或是下班後的散步開始吧!當我們願意去聽對方的故事時,理解開始了,連結出現了,遺憾才會真正少一點。

伴侶、夥伴,所謂的「伴」,就是一人一半,湊在一起才會完整。

唯有心的連結,才能讓我們真正強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