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仁德,鐵皮屋被太陽燒得發燙,比人還高的幾袋「泥巴」,發出刺鼻酸臭。

「那個喔,是從桃園運來要我們幫忙的,」成亞資源科技副總經理謝雅敏戴著頭盔、口罩,搖搖頭說。那是來自桃園、被查獲的違法無主廢棄物,透過環保署轉介,找上成亞解決。3月中,同樣為了「泥巴」上門的客人,甚至來自日本。「他們的倉庫裡都還堆著矽泥,大家不知道拿泥巴怎麼辦。」她笑說。

所謂泥巴,是太陽能產業矽晶切片製程中產生的廢砂漿,在台灣,每年至少產生2萬4千噸廢砂漿須處理,太陽能業者若遇上不肖廢棄物處理業者,就會登上社會版頭條。過去幾年,違法棄置廢棄物事件層出不窮。

但在成亞的屋頂下,這些泥巴,是黃金。

生產線上,一袋袋黑色粉末,是廢砂漿一路經過過濾回收液體、真空乾燥之後的產品,它們將成為矽錠,一種在鋼鐵冶煉中扮演升溫的關鍵物料。

來自綠能、友達光電的廢矽泥,在此轉生,成為中鋼、燁聯價格穩定的物料。今年1月,環保署長李應元來到這座鐵皮屋下,驚稱:「小小的工廠,卻是在做很了不起的循環工廠。」不只是急於解決廢棄物問題的環保署,承接總統蔡英文政策、力推循環經濟的經濟部工業局,也把成亞視作顧問。

一條生產線串起台灣2大產業,關鍵,是解決2方的痛點。

原本做太陽能廢液回收

被問:能否為廢矽泥做些事

「在2方的成本壓力下,我們是在夾縫中找出一個市場,」成亞董事長陳皇志說。他的另個身分,是為半導體、太陽能業者提供設備解決方案的代理商亞邦科技,2010年,亞邦為太陽能業者開發出切削液過濾回收系統,讓客戶的再生油使用率一路攀升到8成,嘗到廢棄物循環使用的甜頭,業者問他,能不能為「泥巴」做些什麼?

太陽能產業在連續幾年的全球競爭下,成本管控已是生存關鍵,陳皇志帶著上游廠商的需求,找上當時還是成大永續所研究團隊的謝雅敏等5人,希望為泥巴找一條出路。

「用出海口形容可能更準確,」身為成大資源所博士的謝雅敏回憶,要解決台灣太陽能產業每年2萬4千萬噸的廢砂漿處理問題,除了回收使用之外,一部分是成分上的分析,判斷廢砂漿的化學成分,能夠提煉為哪一種資源物。另外就是量的媒合,找到另一個使用規模夠大的產業,才能完整的資源化。

每月需要7千噸以上矽鐵的鋼鐵業,是他們找到的答案。陳皇志與謝雅敏一拍即合,5個成大碩博士加上急須轉型的亞邦做為金主,成亞就此成立。

創業1年才接到單

從被笑傻,到中鋼也變客戶

但鋼鐵業的大門,卻真如銅牆鐵壁一般。

即使是透過謝雅敏親人介紹的鋼鐵業者,從接上線到第一次拜訪,足足等了1年。她分析,過去,鋼鐵業用矽鐵做為煉鋼時最後階段的化學升溫添加料,什麼時候加、加多少、如何控制升溫速度等,長久以來早已成為習慣。

如今要現場作業員換成矽錠,怎麼投、投入之後矽錠的濕度、成分、進入鍋爐中的狀態,都是無法掌控的,更何況,這矽錠還是來自於另一個產業的廢棄物提煉而成,「沒有人想用循環來的二次料,」她說。

她帶著田野調查報告與各種打樣,持續敲門,2014年9月,該鋼鐵業者終於同意試用,下了2噸的單。

只有成大育成中心辦公室的他們,要怎麼在1個月內生出2噸矽錠?

5個年輕人趕緊在雲林租下了一座廠房,帶著設備搭起臨時生產線,每天從台南坐車北上趕工,剛從研究室踏進產業的他們,連輸送帶都沒有,2噸的物料,生產過程都靠雙手來搬,廠房老闆捨不得的替他們搭起冷氣休息室、簡便浴室,至少他們不用滿身黑的去坐車。

為了未知的市場,5個研究員辭職離開成大永續所,跑到雲林的廠房裡搬矽錠,畫面有點傻氣。為了讓矽錠的濕度降到2%以下,這團隊提出真空乾燥的方法,但必須投入至少6百萬元,專門為矽泥建造真空乾燥的設備,「用真空來處理垃圾,那時候大家都說我們傻了。」謝雅敏說。

但金主,亞邦科技的陳皇志,並不覺得他們傻,掏出了6百萬元,於是1個月後,2噸矽錠生出來了,成亞成為台灣第一個用真空乾燥處理矽泥,並做出矽錠的公司。但沒想到該鋼鐵廠卻又反映,他們每天用1百多噸的矽鐵,只用2噸矽錠,看不出效果。

「但鋼鐵廠沒有說(矽錠)絕對不行,」一般人視作挫折的回應,在謝雅敏眼中是機會。「我跟陳董(陳皇志)說,真的要做這個市場,就要先丟2、3百萬元做個生產線,還要租一個工廠。」

曾經3次成功將技術移轉授權給業界的謝雅敏,這次除了對技術的絕對把握,對市場拓展也有必須成功的決心,原因,是4個跟著她離開學校的學弟。4個月後,他們在仁德找到一座破舊倉庫,一步步按照鋼鐵廠需求修正,最終說服他們再下一筆20噸訂單。

循環台灣基金會行動溝通專員劉李俊達觀察,成亞的成功,「厲害的是找到市場、客製化(產品)的know-how,不只是把太陽能產業的問題解決,也把鋼鐵業的成本下降。」

2014年9月,成亞的前導工廠正式運作,遇上台灣鋼鐵業也走到了谷底。由於中國鋼鐵業的競爭,加上國際市場上矽鐵價格波動,成亞在確定矽錠配方、品質穩定後,將價格定在矽鐵的6成,加上有了第一家鋼鐵業採用的紀錄,它開始走進中鋼、燁聯等大廠。同時,成亞也在中國、台灣取得專利,在日本取得產品品質認證,為取得上下游廠商信任,建立門檻。

做了3年有人跟進

她卻說:我們要開始轉型了

成亞花了3年多,從一個不曾存在的市場中,打造了擁有27名員工、去年營收約7千萬元的產業新星,吸引了其他業者跟進。

「現在有其他人想跟我們做一樣的事,但我都跟他們說,我們要開始轉型了,」謝雅敏解釋,成亞的定位,是將廢棄物資源化的技術顧問。當其他人開始搶太陽能業者的矽泥、賣矽錠,成亞創始5人成員,去年開始研究半導體產業溶劑的資源化,包括回收再利用、物質零廢棄、成為資源物等不同解方。

這麼做,除了要避開過度仰賴太陽能產業,遇生產量下跌、台灣廢矽泥減少的風險,更是站穩自身定位,不再走向衝量、拚價的製造模式,而是出口整套軟硬體設備、做技術顧問的服務模式,也因此,才能與歐、中、日、韓等有不同性質及規模的合作。

「台灣的優勢就是如此,一個島,有這麼複雜的多元工業,」陳皇志說,在不同產業的生產鏈中,尋找物質循環利用的可能,鍛鍊出廢棄物資源化的多種方案,不只開發出可供外銷的各種技術,也幫助合作台廠降低成本、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內化後成為台廠進入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亞邦與成亞團隊從廢棄物中走出的轉型路,何嘗不是台灣在全球市場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