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市值破千億的面板公司老闆,為何找上一個唱念做打、傳唱有著200多年歷史的京劇團,替他400位工程師、一級主管做員工訓練?

原來,這兩個看似完全扯不上關係的產業與領域,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困境:如何從傳統中創新,從逆境裡翻身、轉型。

這個劇團,就是成立23年的國光劇團;而這位企業老闆,是友達光電董事長彭双浪。

「一開始,彭董說要我們替他(旗下)主管員工訓練時,我真的嚇一跳,而且一次還是上百人,」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回憶3年前第一次與彭双浪談話的場景,那是台大管理學院為全球企業領導人舉辦的「全球企業家班」的一次課程安排。

當時國光應邀帶著企業家們參訪劇團,向其闡述成團迄今的歷程與理念,現場還有演員從裝扮到示範戲曲橋段,坐在台下聽講的彭双浪,大受震撼。

「那次體驗,讓我成了戲迷,走入劇場。」彭双浪發現,國光觀眾群年齡層非常廣泛,除了常見的追角戲迷外,許多年輕的面孔甚至是自己結伴去看戲,「這讓我好奇國光是怎麼將京劇拓展至新的觀眾世代、甚至到海外市場,這樣傳統創新的手法,或許可以是友達創新的借鏡。」

一個幾乎全由理工科技人組成的公司,為什麼要到國光學習?

它成軍第一天就在谷底
守傳統找新路,彭双浪激賞

國光在1995年正式成軍,前身是三軍劇隊,結束時代任務後,轉型為國家京劇團。 但,成軍第一天,國光就是從逆境與谷底開始。台下觀眾零零落落,清一色是老兵、軍眷,「當你看著台下觀眾全是白頭老翁,你真的會對未來感到茫然,」張育華說。

但,國光守著傳統根基繼續找路,藉著創新的跨界合作,新編現代文學作品,從谷底翻身。18年間,觀眾人數成長兩倍之多,四十歲以下觀眾占逾六成;演出場次從原本每年72場,成長到334場;票房年收入,從1999年的220萬,成長到去年近一1900萬,增加7.6倍。

這段歷程,或許讓彭双浪頗有感觸。他在2012年接任友達董座,公司正歷經跨業投資失利、美國反托拉斯案敗訴的鉅額賠款時期。當時,公司連十季都虧錢,最慘時開門一天虧3億。

當時,他思考,公司能靠什麼轉虧為盈?結論與國光一樣:要守住傳統、找創新。占公司營收九成以上的面板老本業,是他認為能力挽狂瀾的關鍵,「我們要回到基本功。」

他開始推動內部改革,不求產能而求技術提升,整頓虧損的業外投資事業。熱愛人文藝術與音樂的他,更把文化元素引入體質剛硬的團隊中。他認為,友達是硬體技術起家的公司,要突破,人文可能會帶來更多豐富的想像空間,「讓對於工作中充斥SOP、標準化、規格化的我們,有不同面向的刺激。」

於是,3年前,他邀高階主管去看國光、聽演講;去年,送了四百位研發工程師分團去國光上課;今年,他再度召集公司一級主管接受國光的「員工訓練」,一班約40人,國光讓學員們跟著演員壓腿練基本功,裝扮生、旦、淨、丑,接著演出部分戲曲橋段,連開四堂課,直到5月底才結訓。

彭双浪耳提面命參與課程的主管要在國光看到5件事:扎實基本功、創新、團隊合作、飲水思源,以及培養欣賞傳統美學的能力。

「一個演員從練習到上台,即使成了大咖,他還是每天要練;劇團演出要成功,也不只台前兩人演戲,是幕後整個團隊在運作,連買便當的人都很重要,便當不衛生,吃完大家可能就上不了台!」彭双浪認為,友達價值轉型過程中,持續落實基本功B2B的訓練是他們每天的功課,而團隊緊密合作、各司其職,才能讓團隊像國光一樣完美呈現一齣戲。

一開始,友達主管們對此充滿疑問,「不知道京劇跟工作有何關係?」但事後,很多人跟彭双浪一樣,成了戲迷,自掏腰包買票看戲。

它邊演老戲邊推新編劇
客製產品,施振榮也成粉絲

讓國光成功轉型的關鍵,在於創新產品內容。「你要一直演苦守寒窯18年,也不是不可以,但跟台灣社會太脫節了,誰要看?」張育華說。

而催生內容的重要推手,是國家文藝獎得主王安祈。她笑稱自己打從娘胎就聽京劇,小學五年級就立志要讓京劇現代化;一接手劇團後,就開始做起新編劇(指改編或原創古籍經典或現代文學的戲曲作品),跨界與音樂或現代劇場團體合作。

但要從傳統中轉型創新,國光不是沒有遇到阻力。2007年,國光與國家交響樂團在「回歸本土」的政策指導下跨界推出原創作品《快雪時晴》,以京劇與西方交響樂詮釋晉朝書法名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卻招來兩極評價。

「老觀眾大罵,為何搞這種政治正確的戲,氣到不行。但也有人非常驚豔,沒想到傳統京劇可以跟交響樂團合作。」張育華說,劇團一路從褒貶不一的評價中摸索,一邊說服老觀眾,還要忙著拓展新觀眾群,這過程讓劇團培養針對不同族群做出「客製化」產品的能力。

於是,年輕觀眾可以在現代實驗劇場中,看到穿著古代裝束、滿面通紅的關公,在台下與觀眾直接互動;看到張愛玲經典小說《金鎖記》被搬上京劇舞台。同時,老觀眾仍可欣賞經典劇目如《穆桂英》、《玉堂春》、《白蛇傳》、《楊門女將》在舞台上展演。

國光為了吸引更多觀眾,有別以往的文宣行銷,藉著「體驗行銷」方式與年輕族群、企業界互動,例如舉辦親子夏令營、駐校藝術家走入校園、企業講座,讓觀眾親自體驗演員們裝扮、練功的過程。而彭双浪就是國光這波體驗行銷的成功案例之一。

如今,不止彭双浪成了劇迷,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也是劇場常客。

累積了口碑,國光這幾年還紅到國外去,連京劇發源地的中國,都接二連三邀請國光赴對岸演出。相較於中國京劇以傳統名角流派與經典劇目做賣點,國光以新興劇場與新編劇的新穎模式,抓住了中國觀眾的目光。「去年3月去上海演出兩場,全都爆滿,上海大劇院的負責人戲後還親自拜訪,只談了10分鐘,就當場簽下邀請合同,要國光明年四月去演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說。

日本橫濱能樂堂3年前也聞聲而來,親自來台提出合作邀約。但要結合崑曲、日本舞踊、三味線這3種節奏、音律天南地北的藝術形式,還是讓國光擔心,王安祈曾開玩笑說:「但館長自己跑來說一定要合作,我本來不想理他的⋯⋯。」磨合規畫3年,今年6月,他們前往日本,與橫濱能樂堂重新詮釋,展演描述唐代書生鄭元和與藝伎李亞仙愛情的經典崑曲劇目《繡襦記》。

它正陷接班危機
今年僅4名學生報名實習

儘管國光在國內外的成績受到肯定,但它與所有企業一樣,都面對人才招攬與接班難題。

京劇演員為登台而練的苦工,往往讓年輕一輩對踏入傳統戲曲領域卻步,再加上劇團經費有限,能招攬新人的條件也不多。過去國光就有一位力捧的年輕武旦,因前述原因無奈離開劇團。加上民間劇團搶人才,國光每年為培養新世代而開放的專科學生實習機會,今年報名人數也從往年10多人,銳減到4人。

「這是危機,所以我們跟文化部提出接班人計畫,由政府補助劇團找人,每月薪水至少近3萬元,讓剛畢業的學生願意踏入這行,」吳榮順說,劇團與政府也提出開枝散葉計畫,由政府資助其他民間小團回到宮廟、社區中演出,「傳統戲劇就是要落地活在民間,我們要把這機制與能量重新找回來。」

國光的轉型路,就像很多台灣傳產業一樣,但傳統並不是負擔。一個演繹兩百年京劇戲曲的老牌劇團,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