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蒸散作用……」走進這間攝影棚,補教名師游夏正對著攝影機鏡頭講話。他手裡拿著觸控筆,指著身後的電子白板,上頭展示高中生物課的有機養分運輸圖,隨著他的話語,白板上的數位圖案也跟著變換。

這裡不是補習班,而是數位教材商三貝德的研發中心。它是全台最大數位教材商,唯一擁有從幼稚園到高中的課程,付費會員達3萬人,該公司營收逾7億元,近3年毛利率在8成以上。

今年46歲、三貝德董事長史勇信並非是做數位教材起家,他花了12年,從一名品牌代理業務,翻身為數位教材大王。

全自製:4000萬蓋攝影棚

原本,三貝德是日商三麗鷗成立的台灣子公司,負責三麗鷗產品外品牌授權,例如「湯瑪士小火車」、「芝麻街」等卡通肖像授權業務。無奈長期虧損,日人打算脫手。當時在迪士尼台灣區代理商擔任銷售總監的他決定買下,並從東森幼幼產品的授權做起。

他一路從品牌代理,跨足到幼兒、國高中的數位教材市場,走出自有品牌,目前營收逾97%為數位學習。

「相對於過去數位教材商為產銷分離,他首創產銷合一,投資超過4000萬元打造7間攝影棚,從講義內容、影片拍攝到平台製作等一條龍完全自製。此外,該系統也因應手機、平板和電腦等載具,同步整合學習歷程,並依據學生習慣提供相應方案,「適性學習,這將顛覆學習產業。」史勇信說。

這名教育門外漢,一腳跨進門檻高的升學市場,其關鍵為:聯手補習班名師。

他的決定,正好切中台灣整體補教業缺口。根據經濟部,台灣數位學習產值在2016年成長22%,超過1100億元,接連帶動起數位教材、平台和服務等發展。但在台灣整體補教市場,數位學習還在起步階段。

事實上,不受少子化影響,台灣的實體補習家數比起10年前還多出8000家,顯示家長願意投注在教育資源更多。不過目前,數位教材商的占比仍在少數,根據補教業和資策會統計,2014年,台灣從國小到高中的補教產值約1700億元,而該年段的數位學習產值是148億元,替代率不到10%,相較韓國的3成,仍有進步空間。

揪名師:影片版權互利共享

「建立數位教材,初期需要補習班經驗。」三貝德總經理魏宏泰,在補教界超過20年,更從名師當起補教老闆,他發現,過去數位教材商自己埋頭做,無法打中學生需求,史勇信的邀約,他一口答應,「我們第一線面對學生,可以做即時調整。」

特別的是,三貝德和補習班之間,創造全新的競合模式。為了增加補教名師拍攝意願,他讓老師也擁有教材版權。也就是,老師不僅能跨足新市場、打開知名度,更能在原有的補習班內,自由使用數位教材,雙方互利。

從撰寫教材內容、討論影片腳本到後製拍攝等,這當中橫跨教育、媒體和科技等技術門檻。「影片製作很麻煩,但總要有人去做。」魏宏泰四處拜託老師授課,包含歷史老師呂捷、化學老師王宇等一線補習名師,都紛紛加入行列。

個人化:按2萬個知識點拍片

此外,對比傳統補習班的函授影片、其他大多數位教材商是以課程章節來區分,三貝德花了2年時間重新編教材,由老師和編輯合作,針對國高中的科目,拆解成近2萬個「知識點」,一支影片拍攝10分鐘。同時,也串接各個知識點,當學生在解題時卡關,該系統能自動推播相應的影片,來做補救教學。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系主任沈俊毅解釋,如同近年掀起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s)也將課程切分為5到10分鐘影片,「這是提升專注力的有效方法,符合數位學習的習慣。」除了教學影片,他指出,三貝德結合題庫和大數據分析,診斷學習成效,這是數位教材有別於傳統教育的關鍵。

然而,即便有名師助力,數位教材商還得面臨科技拿捏的難題。這讓三貝德付出慘痛代價。史勇信坦言,當初為了讓教材的視覺更豐富,花3年時間、耗資上億元研發特效技術,打造出近百個台灣景點的3D模型,最終因要搭配規格過高的硬體設備,不符大眾市場,而計畫中斷。

「必須以教學為核心。」史勇信為此學到教訓,他說,科技應是教學的輔助,而不是讓科技凌駕之上。現在,該公司轉往研究AR和VR等較簡易的技術,讓老師在操作上更方便,也貼近教學需求。

隨著數位教材商崛起,補教名師的搶人大戰正在開打,在競爭激烈的升學市場,如何提供獨特的學習服務,是三貝德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