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談了「中台」。(延伸閱讀:需求喬不攏,業務部和IT老是起衝突?阿里巴巴如何用「中台」解決資源整合問題

可以看到中國網路公司在歷經高速成長後,開始梳理組織內部疊床架屋的資訊系統與資料,建立以前端業務部門需求為導向的技術體系。

IT老將Nick、Jones看過上一篇之後,他們各自發了訊息給我:

「零售業只要把offline資料打通,長期來看是很值得長期投資的!但是,就算沒打通,好像大家還是過得好好的。」

「大型公司的IT,要在數位轉型過程中創造價值難啊!CIO有沒有勇氣提著頭幹?CEO與高階決策層有多強的意志力?中級主管與一般員工能否跟上腳步,而不是明的暗的抵抗?」

Nick與Jones,還有幾位CIO、CTO,大都認為國內大型集團不是沒嚐試過建立「中台」,然而,長期受限於國內市場成長性,以及從未建立的數據決策文化,使得「中台」停留在概念層次。

對中國網路公司來說,「中台」是在中國競爭環境與策略需求下,所發展出來的組織設計與技術投資。

對台灣公司來說,「中台」不一定是符合需求的組織設計方式。然而,這個世界一直朝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模式在發展,台灣公司還是得開發出一套因應方式。

我們來看看,在西方世界廣泛討論與實作的「產品中心交付模式(Product-Centric Delivery Model)」。

上一篇,我們談了過去IT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存在的衝突。這裡我們稍微談得更細緻一些,以了解「產品中心交付模式」為什麼近年來受到重視。

數位轉型不再只是提升效率:
使用「產品中心交付模式」

傳統上,IT部門高階主管的任務,是將有限的資源,分配給「有前途」的專案們。可是,這種作法的前提條件,是掌握了明確的市場需求,可以事前計算出成本和潛在收益。主管因此能為公司的IT資本,做出最好的配置。

然而,隨著全球化與科技高速發展,市場需求變化相當快,需求端要的是「小步一直快跑」:高頻率更新、新功能快速發佈,卻也要維持系統穩定,這就使得「IT交付模式」日益吃力。

多數的數位轉型調查與研究報告顯示,公司的數位轉型專案,有60%以上是跟提升效率有關,只有40%不到是與市場、行銷有關。其中很關鍵的原因,在於IT專家的人力配置,很少是放在前端作戰部門。

那麼,替代過往「IT交付模式」的新方式是什麼?很可能是「產品中心交付模式」。

大概從2015年開始,這個模式開始熱門起來。根據研究機構Gartner的一項調查,85%的組織已經、或計畫採用以產品為中心的技術交付模式。

2018年,此一方法有40%的公司採用;Gartner大膽預測,到2022年,這個數字將達到80%。

產品中心交付模式的「產品」,指「為客戶提供價值」的商品或服務,這些商品或是服務都稱之為「產品」。

在數位化時代,軟體與IT扮演了提供產品附加價值的重要角色。例如,零售業現在得靠數位目錄、精準搜尋、個人化推薦...為買家提供價值,而不是僅是銷售實物;快速消費品行業,要能精準收集用戶資訊、掌握社群討論風向、建構多樣且深入的虛擬與實體使用場景,不能再只靠大片商品陳列上架取勝。

接下來,就是圍繞著產品,組織團隊並投注資源。

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合理選擇:
把IT人員「發配各專案」

大型、多業務的公司,會發展出共用服務,也就是中國科技公司所謂的「中台」。小型、單一業務的公司,則是將IT成員並放到營業部門,讓軟體開發人員、與IT維運人員合作,以發展快捷與可靠的軟體。

無論是組織大或小、多業務或是單一業務,產品中心交付模式都需要改變組織文化與協作方式,並專注於持續改進,而不是一個個獨立的技術專案。

相較於建置一個「中台」的大手筆,對中小型公司來說,讓IT長期地參與業務部門的產品/服務開發,看來是面對數位轉型比較合理的選擇。然而,產品中心交付模式仍會影響組織權力界線、獎酬設計、與人力資源的重新畫分。

當然,另一個比較不痛苦的選擇,是採用各種雲端訂閱服務,快速導入已知成功的、業界最佳實務流程,實現從業務、用戶驅動的商業流程。若是公司認為,保留相當程度的自家技術開發能力,是維持優勢的來源,那麼,就得仔細考慮,把傳統的專業分工運作型態,逐步朝向後台IT與前台業務的協同作戰型態。

責任編輯:林易萱
核稿編輯:黃楸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