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穫者,穀也;一樹十穫者,木也。一樹百穫者,人也。」由此可見,培養人才是何等不容易。所以,凡是真想有所為的國家與民族,必定致力於教育,正因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不但是立國的根本,也是一個民族興衰的指標。一個國家有沒有未來?能否具有發展的潛力?將來能否國富民強?打算在世界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朝向什麼目標發展?歸根究柢,就看這個國家的教育希冀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並且,竭盡所能,傾國家社會之力,給予人才生存及發展的空間。因為,無論置身於什麼時代、社會,以及何種體制,國家民族想要發展,都需要培養有公眾意識的人、有文化的人、有知識的人、有品質的人、有道德修為的人。所以,一個國家應從上到下,無不注重教育的實質影響力、人才的培育以及人才的生存及發展。人才無法為國家社會所用,就是國家社會整體的損失。

台灣社會歷經多次教育改革,然而,在力圖求新求變的過程中,卻反而出現社會失序以及楚材晉用的現象,大學生幾近成為國民最低學歷。然而,著重理論的大學人才的過剩,相較於著重實務的專科人才的明顯不足,以及由教育部統籌的學制單一化,使得無分職業學校或者大專院校,都缺乏發展各自教育理想的彈性空間。自主性的不足,導致台灣的教改越改,士氣越低迷,成效更是不彰;而政治意識型態主導下的台灣教育環境,更導致師生無所適從。影響所及,自2016年起,台灣學生出國留學的年齡不斷下修,由原本的學士、碩士畢業,下降至高中畢業生,甚至國中生。除此之外,教育界也出現一波接一波師資出走潮。由此端倪,已可預見,未來20年,無可避免,台灣將面臨因人才荒而造成的困局。

未出社會先負債的台灣學子vs國家花錢培育人才的法國

回顧台灣歷史變遷,從早期反攻復國年代,國防預算編列佔中央總預算的首重比例47.60%。1987年5月,時任立法院第1屆增額立法委員的黃煌雄先生,要求國防預算,以每6年為期,逐年下降3%,引發憲政風波。經由數年的努力,1990年,終使教科文預算第一次達到憲法保障的15%規定。[1]而林全任行政院長時,更將教科文預算提升至20.3%,約4020億元。

然而,民間教育團體卻屢屢表示:教育經費不足。各大學喊窮,非得巧立名目,將原屬學雜費的項目,一一獨立出來,額外收費,致使學雜費不降反增。但收費浮濫,歸根究柢,在於國家在教育及文化的實質支出的經費大量減少[2]。而大學生人數激增,學費不降反增,甚至導致學生未出社會就背負債務的情況[3]。日前,賴清德院長雖推出「就學貸款輕鬆還措施」,放寬就學貸款還款條件[4]。然而,不斷上漲的學雜費,使得每位學生4年的平均學費高達30萬至60萬元不等。這對於低收入戶以及中低收入戶家庭,均造成不小的負擔。

[1] 參見黃煌雄先生所著《台灣國防變革:1982-2016》(時報出版)。文中指出:國防預算佔中央總預算比重逐年降低。陳水扁總統期間(2000年5月~2008年5月),國防預算的佔比已降至20%以下,保持在16%~18%之間;馬英九總統期間(2008年5月~2016年5月),國防預算的佔比,和陳水扁總統期間大致相同。蔡英文總統執政期間,國防預算約佔中央總預算比例16.1%,約3200億元經費。

[2]1997年國民大會修憲,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8項,取消教科文每年預算必須達到憲法保障的國家總預算15%以後,教育經費逐年遞減,2004年只剩下8.7%,導致教育商品化惡果。

[3]自2011年起,教育部修改學雜費減免辦法,低收入戶學生的學雜費全免,中低收入戶學生則減免3成,2016年2月起又將減免比例提高至6成。這項政策,有效降低了經濟狀況不佳的大學生的學費壓力,讓申請學貸的比例逐年下降。

[4]教育部也放寬學貸「緩繳期」申請條件,現行規定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及每月收入未達3萬5千元的貸款人,可申請「免還本金、免利息」的緩繳期措施,每次申請1年,最多4年。新制於2018年9月1日上路,預估50萬人受惠。

學生未出社會就為了求學而負債的情況,已經不再罕見。相較於此的歐洲國家,如法國、德國,學雜費幾近於零。此外,法國的學制非常靈活,不但理論與實務並重,更設有專門培育公務員及社科人才的學校,如「國家行政學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ENA)以及「巴黎政治研究學院」(L'Institut d'é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 -IEP de Paris),被喻為專門培育總統的搖籃。此外,隸屬於法國國防部,是法國最頂尖的科研機構及最富盛名的工程師大學────「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 X),被譽為法國菁英教育模式的巔峰。一旦被錄取,不但學雜費全免,自入學的第一天起,還由學校給付每位學生每月相當可觀的一筆學習費用,並且逐年增加,直到畢業[5]。

不僅誕育總統,更培養科學文化人的名校──ENA、Sciences Po及X

「國家行政學院」創立於1945年戴高樂政府時期,與巴黎HEC商學院,以及「巴黎政治研究學院」,並稱培育法國政治界以及商業界領袖的3大搖籃。其目地在於訓練國家一級文官或行政法院法官,每年只招收百人多,教職員卻多達200多位。由此可見,法國教育對於頂尖人才的培養,所投入的心力及財力。因該校校友畢業後多從政,故被稱為Énarque,人們稱法國政治為ÉNACRACY,即ENA統治。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歷史上,先後出現過3位畢業自該校的總統────季斯卡、席哈克以及現任總統馬克宏,並有7位總理以及眾多部長畢業於此校。但不同於「巴黎政治研究學院」,沒有獨立頒發文憑的權力。

「巴黎政治研究學院」,通稱為“Sciences Po”,是人文社會科學和國際關係領域的公共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於1872年普法戰爭結束後,由作家及政治家埃米爾·布特米(Émile Boutmy)創立,為法國最著名的菁英學校,並且經法國教育部認可,得以獨立頒發學位。學院設有12個研究中心,在經濟、法律、社會和歷史4大學科以及政治學領域享有名聲。設有學士(Collège universitaire)、碩士(Master)和博士(Doctorat)3階段。除此以外,該校對語言能力的要求相當高,除必須掌握英法2種語言以外,還鼓勵學生學習第3門外語。難怪馬克宏在美國國會全程以流利的英文演講獲得滿堂彩。該校至今培養出29位法國和法語系國家的總統及總理,包括二戰後的 8 位法國總統中的 6 位,如前總統席哈克、歐蘭德以及現任總統馬克宏。著名校友還包括聯合國秘書長────加利、4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2位歐洲議會主席、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時尚大師────克里斯汀‧迪奧、當代文學大師────馬塞爾‧普魯斯特等。

不過, 相較於前2所名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還是「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在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名字,不但備受拿破崙的推崇和呵護,學校的校旗和校訓更為拿破崙所贈。為了彰顯該校地位,法國法律甚至規定每年7月14日的法國國慶遊行,「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學生必須走在所有隊伍的最前面,為共和國的光榮而護衛。足以想見,能夠進入「綜合理工學院」,是每一位法國青年的夢想,更被視為無上的榮耀。不過,「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最讓我敬佩的,還是他們培育理工科人才的方式。

從《Dixieland Juniors》到《Dixieland Seniors》

多年前,筆者曾經走訪畢業自「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70多歲校友,發現他們的居所不但極其雅致,更流露出多國文化並陳的居家風格。克勞德‧阿巴迪(Claude Abadie)告訴我:「『巴黎綜合理工學院』要求我們這些理工科系的學生,自第1年起,就得自我培養一個非本科以外的人文藝術的興趣。而那個年代,年輕人都很瘋紐奧爾良爵士樂,自然而然,我選擇爵士樂做為我的興趣。每天晚上,我跟同學們相約到位於聖傑曼都雷區的『羅里昂黛』爵士俱樂部,聆聽克勞德‧陸德的樂隊演出,直到某晚,一位同學提出:『為什麼我們不自組樂隊?』」

[5]1990年代,筆者在法國巴黎一大求學期間,跟我學習中文的學生即來自「綜合理工學院」。他自入學的第一年起,每月可領取約5萬台幣的生活費用。此乃出自拿破崙的主張,藉由教育打破貧富與階級差異,拔擢一流人才為國家所用。

1946年底,克勞德‧阿巴迪與6位同學們組成《Dixieland Juniors》樂團,他是豎笛手,傑克‧納波里(Jacques Napoly)為斑鳩琴手,米謝爾‧昆(Michel Quint)為Soubassphone,鼓手兼歌者是貝納‧拉普拉斯(Bernard Laplace)。《Dixieland Juniors》成了校內舉辦爵士舞會時的指定樂隊,並且應邀參加了不少爵士晚會與俱樂部表演,成了當時最著名的校園爵士樂隊。《Dixieland Juniors》持續到1948年夏天,7人畢業後,因大家各奔東西,《Dixieland Juniors》也隨之解散;40多年以後,他們不再承受生活的重擔,回顧此生,發現心底深處最愛的仍是爵士樂。

他們在閣樓裡找出已上鎖的樂器盒,密集練習了7、8個月以後,同伴中有人開始顯露精神不繼的疲態,撐不下去的隊員中途退出,最後只剩下4名團員。遞補3名缺額以後,1995年,重組的《Dixieland Seniors》展開公演,透過爵士樂,7位銀髮族找回他們的青春歡樂。業餘演出6年多的《Dixieland Seniors》,每月在「聖米雪兒小報紙」(Le Petit Journal St-Michel)演出,場場爆滿,前來的聽眾多半為Junior,看著他們演出時自得其樂的模樣,不由得想,若非「巴黎綜合理工學院」要求這些理工科系的學生培養非本科以外的人文藝術的興趣,他們如何得以享有如此豐富的人生,並且這般安排自己的晚年?不僅帶給自己快樂,更帶給他人快樂。

知識、科學技能及職業教育並重的法國學制

不像台灣教育體系繁瑣,輕人文藝術重理工,重大學輕專科,法國教育體制旨在強調區域平衡發展、教育的公平性、多元性、專業以及跨領域的結合,深化知識與技能的應用,相當靈活。

從出生到6歲以前為「托兒所」(École maternelle)[6]。6至11歲的學齡兒童為「小學」(École primaire),小學歡迎6至11歲。 如為公立採男女混校,並且免費。 小學又分為2個學習階段:第1個階段──CP,CE1,CE2),及第2個階段──CM1和CM2。 校舍由政府負責維護。2014年,法國共計有31,883所公立小學以及5,126所私立學校。接下來是為期4年的「初級中學」(Collège),分為第6級、第5級、第4級、第3級。公立初中乃由地方公共教育機構(Établissements publics locaux d'enseignement EPLE)負責,初中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主動及自主的能力。到了第3級終了,有一個國家文憑考試(Le diplôme national du brevet-DNB),考試項目包括筆試及口試。口試為藝術史或「跨學科實踐教學」(Enseignements Pratiques Interdisciplinaires-EPI)[7]或其中一個教育課程,以口頭表達的方式通過評估[8]。若口試未通過,可選擇以筆試通過。

[6]根據法國教育部統計,2014年,法國有15079個公立幼兒園和137個私立幼兒園。11.8%為2至3歲兒童,而3至5歲的兒童是幾乎所有都在幼兒園上學。

[7]「跨學科的實踐教學」為有別於傳統的課程,每週2至3小時,目的在於藉由個人或者集體的計劃的實現,深化知識與能力。每個學校根據不同的級別自行定義主題及材料等等。

[8]候選人可選擇15分鐘的單獨面試 (5分鐘的演講和10分鐘的面試)。或者,通過25分鐘的集體採訪 (10分鐘的演講和15分鐘的採訪)。

當「初級中學」結束以後,進入「高中」(Lycée),學生將面臨選擇在「普通和技術高中」(Le lycée d'enseignement général et technologique)或「職業高中」(Le lycée d'enseignement professionnel)學習[9]。為期3年,分為:第2年、第1年和最後1年。每所學校都可依據學校學生的特質,制定特定的政策,開發專屬該校的特色項目。到了最後1年(La terminale),學生要參加法國最重要的「高中畢業會考」(Baccalauréat-通稱BAC),並且依不同的高中類別,分為不同的考試科目與文憑[10]。

有200年歷史的老字號,對上矢志改革的馬克宏政府

在法國,一提起這個擁有200多年歷史的「高中畢業會考」,就像是凱旋門、聖母院、羅浮宮、艾菲爾鐵塔,已經成為法國文化象徵的一部份。在法國,凡是哪位總統或總理試圖想要對「高中畢業會考」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就像觸及勞工制度的改革一樣,最後,都會在一波又一波工會與學生集結的抗議示威壓力下妥協或黯然下台,甚至以失去政權做為代價。然而,自馬克宏────這位法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統上台以來,卻一改既往,銳意革新!不但對鐵路局動刀,還兌現他選前的承諾────改革這個不可撼動的法國教育基石────「高中畢業會考」。這意謂著,不但高中教育的方向以及未來大學的選拔機制皆會受到影響,連帶使得1809年由拿破崙發明,被認為是第一個大學學位的這段歷史也將有新的一番面貌。

雖然教育改革案最終以失敗結束的例子歷歷在目,卻阻擋不了現任教育部長──尚米謝爾‧布朗蓋(Jean-Michel Blanquer)以及高等教育研究及創新部長──費德列克‧菲達爾(Frédérique Vidal)的改革決心。2017年12月5日,就在《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11]以及《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rogramme international pour le suivi des acquis des élèves-PISA)[12]發佈評鑑結果報告────法國於這2個國際機構的排名,相較年前都已退步。幾小時後,現任教育部長────尚米謝爾‧布朗蓋召開記者會:「我們必須走出這些關於教育的循環辯論。這2個報告將對檢查員和教師的實踐很有價值。」布朗蓋隨後提出以下幾點改革主張:

──推行制服。
──恢復一週4天上學制。
──把1個班級拆成2班,採小班教學制,並回復「作業」:於7100所「初級中學」推行每週4小時,每天1小時,由1位老師輔導15位學生的作業。這個計劃的目的,首要在幫助那些因家庭環境而無法在家好好學習的學生們。而這個計劃將於2018年初推廣到「小學」。然而,在此之前,小學是被禁止給小學生作業的。

[9]根據教育部2014年統計,1,595所公立的普通及技術高中,901所公立職業高中。1,040所私立普通及技術高中,652所私立職業高中。以普通高中及職業高中的四六比,可見,法國教育對於職技教育非常重視。

[10]
選擇一般類別:
分成3個路徑:ES,L和S。最後參加一般學士考試。它們主要通往大學,grandesécoles(CPGE)學院預備班或特殊學校,追求更高的學習。
選擇技術類別:
將以2年時間致力於進入高等技術研究──STS或IUT,以進行更高級的培訓,從而獲得專業許可或工程學位。
選擇職業高中的學生:
技術和職業課程分別佔學生課程表40%至60%。根據專業,直接在工作坊、實驗室或建築工地進行教學。普通教育學科涵蓋:法語、數學、歷史地理、科學、英語。可依其需要通過專業考試獲得專業能力證書(CAP),職業研究證書(BEP)或職業學士學位。

[11]「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簡稱PIRLS)起源2001年,每5年1輪施測閱讀理解趨勢研究,是由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主辦之國際測驗,這項計畫主要的目的在研究不同國家教育政策、教學方法下4年級兒童的閱讀能力。臺灣於2006年首次參與PIRLS。

[12]是一個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籌劃的對全世界15歲學生學習水平的測試計劃,最早開始於2000年,每3年進行1次。該計劃旨在發展教育方法與成果。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生學習評價項目之一。

──為恢復學校秩序及維護國民健康,新學年禁止小學生及初中生帶手機上學。
──恢復古希臘文、拉丁文:將原來用來投入「跨學科實踐教學」20%的時間,用來從事雙語教學。學生可以選擇現存的2種語言進修,或者選擇古希臘文或者拉丁文。
──合唱計劃:藉由每星期2小時的合唱計劃,在初級中學及高中推動團體的合作及發展。這個項目尤其受到文化部的大力支持。
──簡化期終考試為4大科目,其餘採持續監督。
──引進寓言故事做為教育素材:此項目將被引進給15萬名CM2期的小學生。布朗蓋認為:「因為寓言告訴我們關於人生的一些事情,它們是永恆的。」

布朗蓋公開反對法式教育體制中最重視的「機會平等主義」的主張,他更看重的是學校的自主性,而非系統性地箝制與規範,以及學生們的自主性────對於自身的未來做出選擇、規劃及思考。對於學生的語言能力的提升,他更是特別重視。

教育及文化政策形塑社會人格

自馬克宏上任以來,舉國上下,長達1年對於教育改革以及文化政策的熱衷討論,各界教育人士以及社會學家透過各大媒體平台設立的論壇,展開正反不同意見的辯論,為這個足以影響國家社會整體未來發展方向的國之大政,提出諍言。法國得以成為全世界教育及研究,思想家、藝術家及世界一流的技術人員輩出的國度,得力於他們擁有一個理論與實務並重、知識與技能並駕齊驅、善於拔擢人才、培育人才的教育機構。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國家機構來打破階級的藩籬,只要有才幹,無分出身,都可因適情適才適用而擁有一片發展的天空。

反觀台灣,數十年的教改發展至今,怨聲載道,教師無所適從,政治主導下的意識型態教育,以及功利主義至上的學習風氣,再再使得我們的教育錯失了開發學生潛能,與發展多元教學的可能。而一味地重理工輕社科人文藝術教育,更造成社會整體發展因缺少美育而人心失序。再加上大學生過剩,職校卻日益凋零,導致整個社會面臨產業發展失衡,某些領域的人才付之闕如。台灣這幾十年來的空轉,不正因我們的教育早已經與時代脫節,我們的文化政策還停留在政治主導文化的層級。研究法國教育與文化政策改革,更不能不憂心今日台灣教育的現況以及台灣社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