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午休時,小小年紀的黃翊嘉還要特別找老師受訓,他得背下三十篇演講稿,學習如何變化聲音的高低、節奏,還要讓手勢充滿表情,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小學五年級時,黃翊嘉拿下了彰化縣國語文競賽一般生演說組第二名的佳績。

然而,這個全縣第二名,比起全國第一名,或許還要來得更加不易,因為黃翊嘉出生才滿四個月大時,就被醫院正式判定為極重度聽損。黃翊嘉的母親林香君,當時一度以為未來或許只能跟兒子用手語交談了。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近年台灣每一千名新生兒當中,就有大約五位有先天性聽力損失。沒有任何經驗的林香君,只能上網找資料,帶著兒子跑遍各地醫療院所,在台北,母子倆遇見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借用了助聽器,並接受更仔細的聽力檢測與諮詢。當不到兩歲的黃翊嘉動手術植入人工電子耳後,林香君留職停薪兩年,每週固定跑雅文接受早期療育。慢慢地,隨著兒子長出與常人無異的語言能力,做母親的心頭擔子才慢慢卸下。

早療學習把握時機

二十多年前,當雅文基金會還沒有將「聽覺口語法」訓練引入之前,台灣像黃翊嘉這樣的聽損兒,多半都是靠手語或唇語溝通,在基金會十八年的教學研發總監邱鳳儀,形容創辦人喬安娜帶入的這套方法,是「台灣聽損小朋友從比手畫腳到能聽會說的分水嶺」。它強調要把握孩子的語言黃金學習期,也就是所謂的早療階段,讓還有殘餘聽力的孩子,儘快裝上助聽器或電子耳,及早強化語言聽辨能力,邱鳳儀說:「基金會已經服務過五千多名聽損兒,其中高達九成五的孩子,最後都變得能聽會說,可以進入普通幼兒園,一路就學上去,多元發展天賦。」

極重度聽力損傷的黃翊嘉,在媽媽和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等機構陪伴下,突破聽損障礙,成為演講比賽的常勝軍。

雅文基金會的經驗證明,只要及早解決聽力問題,聽損兒的學習表現,其實和一般人相差無幾,攻讀到碩士學位者大有人在,正常就業也沒有太大問題。但讓邱鳳儀擔憂的是,台灣仍然有許多遲發性與漸進式聽損的孩子,並沒有被周遭親友、老師及時辨識出來,導致孩子因為聽力障礙或口齒不清,學習效果不佳,更甚者,還會被誤判為發展遲緩或是智能障礙,徒增後續照護成本。

邱鳳儀表示,台灣的潛在聽損兒不在少數,以學齡前聽力篩檢(以下簡稱學篩)落實率最高的台北市為例,大約有千分之七的學童,直到學篩階段才確診聽損,偏偏目前學篩仍非國家政策,各縣市執行狀況不一,經常出現漏網之魚。邱鳳儀加重語氣道:「如果家長、老師沒有敏感度,誤以為孩子只是反應慢,沒意識到問題根本是聽力障礙,就會錯過介入機會,讓本來只是『可能』發展遲緩的孩子,最後真的成了發展遲緩兒,如果能提早預防,不就能降低社會後續付出的成本嗎?」

落實學篩避免遲緩

經過多年耕耘,雅文基金會已經在台北、高雄、宜蘭、桃園建立起穩定的服務地點,每一年都能夠以一對一的精準教學方式,讓六百名聽損孩子學會聽與說,拿起電話交談也沒問題,在嘉義、花蓮等縣市亦成立了工作站,讓偏鄉的聽損兒能就近取得療育資源。基金會所屬的研究中心,甚至成了華語世界翹楚,改良國際通用的聽力檢測音,讓華語地區的居家聽力檢測更加精準。

聽語教師進行一對一診斷式教學,為聽損兒進行聽語訓練。(圖片提供/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即便已經幫助過那麼多孩子,基金會同仁還是掛心那些還沒被撈出的潛在聽損兒,只要及時為他們銜接上聽語復健的資源,落後的聽語發展還是能補救回來。雅文基金會以聽力學篩倡議及培力更多人員建立聽語知能,獲得傳善獎支持,更有力量發掘出潛在聽損兒,讓他們都有機會像黃翊嘉一樣,擁有公平學習機會以及和諧人際關係,也期盼未來有機會與更多民眾、機構和企業共同結盟,倡議各縣市主管機關落實學篩,讓每一位聽損兒,在未來的舞台上都不缺席,做自己與世界的主人翁。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教學研發總監邱鳳儀表示,基金會積極與更多機構和企業合作,期盼能落實學齡前聽力篩檢,讓那些還沒被撈出的潛在聽損兒,落後的聽語發展還是能補救回來。

第八屆傳善獎得獎機構

●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 張秀菊基金會
● 永信松柏園老人養護中心
● 夢想之家教育基金會
● One-Forty
● 台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
● 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
● 脊髓損傷基金會

更多得獎機構介紹,請上傳善獎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