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主持人簡介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助理教授李佩玲,專長為設計美學、產品設計、商品流行趨勢及日本文化。李老師認為:了解一個社區,或從事材料設計,需要一段時間的浸潤,並長期經營,才能慢慢形塑較成熟化的模式,透過深度挖掘,讓在地茄芷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自然能創造出更多可能。

四大面向呈現

社區發展:建立嶄新茄芷設計識別
帶動產業:商品化推動茄芷行銷
解決場域問題:激發傳統工廠創意能量
學生後續影響:投入社區、學生創業

以塑膠材料編織成的茄芷袋,色澤鮮明且辨識度高,是臺味十足的代表之一。台南應用科大商品設計系助理教授李佩玲,連續三年以茄芷作為校園共創計畫主軸,透過師生創意與行動力,建立茄芷新的設計識別形象,並以策展活動、商品化以及影片宣傳等方式,擴大茄芷能見度,與生產茄芷的崑成塑膠共同為這項在地材料創造嶄新風貌。

傳統茄芷變身潮精品,品牌推廣開商機

茄芷結合臺南在地材料、進行異材質多元創作,在網路與實體通路推廣販售。

「由在地人、說在地事、做在地物,一直是我們的初衷。」在發現茄芷這項老材料後,李老師透過校園共創計畫,以設計力為茄芷加值,三年多來設計出袋包、家飾與生活用品等超過200樣茄芷潮品,成為推廣時的最佳展示品。109年時,李老師設計新課題, 讓學生整合茄芷與在地材料設計新作,包括臺南的明林蕾絲、和明紡織、仁美商標及佳皇紙業等,都紛紛加入計畫中,帶動在地產業交流的機會。

異材質的結合不僅成為特色,合作廠商對作品也十分讚賞。每年學期末,李佩玲集結師生作品舉辦的校內外成果發表會,吸引許多人在重溫兒時回憶之餘,還驚艷於茄芷的新潮顏色與創意商品。期間,有日本等外國人士採購師生作品,為商品化創造商機,同時也吸引不少材料廠商、設計公司前來,打開進一步跨界合作的機會,儘管後續因疫情影響進程,但未來發展仍值得期待。

李老師在執行計畫的第一年,有感於課程結束後作品發展的問題,成立了「NUNOTAO步道設計」在地美物平台,初期以訴說臺南後壁的文化故事為起始,透過展覽與宣傳,許多通路商如:誠品線上、中友百貨線上購物、LINE購物以及日本Amazon等,都曾前來接觸了解合作的可能性。實際認真思考後,目前除了在亞洲知名的Pinkoi網站銷售,也曾在臺南的林百貨、和明織品紡織館與各市集展售,從中獲得實際商品的展售反應。110年,除了參與第二年Pop up Asia的展售徵選入圍外,更進一步入圍新光三越「2021 儀式生活節×新藝商號」的品牌徵選,讓創新茄芷的曝光度能藉由不同平台,持續發聲與被看見。在此同時,有兩位學生因參與步道設計的深耕相當紮實,得以進駐南方創客基地,以實際行動達成學生創業、在地發展的目標。

首創茄芷袋的崑成塑膠

臺南後壁是茄芷的重要產地,創立於1988年的崑成塑膠是目前三家僅存的工廠之一,也是規模最大,且顏色最豐富的茄芷生產工廠。茄芷經典的紅綠藍三色,是由創辦人黃崑崙首創,並建立環球牌、駱駝牌品牌行銷全球各地。

攜手崑成塑膠,創造茄芷新識別

共創團隊期待協助崑成塑膠形塑嶄新的茄芷識別,互相激勵學習,產出許多精彩作品。

三年來,學生從陌生到創作出精彩作品,推廣了茄芷的運用與多元發展。過程中遭遇到材料等縫製的技術問題等,崑成塑膠不吝於給予建議指導,互相激勵學習出許多精彩的作品。

「師生們的作品每年都讓我很期待,想說這次又會有什麼新的創作出現!」崑成塑膠第二代的經營者莊惠珠,描述這幾年與李老師合作的心情。十多年前,以後壁農民為主角的紀錄片《無米樂》帶起一股茄芷熱潮,當時她就有設計文創商品來吸引年輕族群的想法,也陸續開發出不少茄芷新品。只是傳統工廠在創意、品牌經營、行銷等方面欠缺資源,要改變傳統生產模式更不容易,透過近幾年與李老師合作,正好彌補了這個缺角。

李老師先協助建立茄芷識別與新形象,研究共同開發茄芷新色與新的產品線,並在崑成塑膠內設計了兩個茄芷展示架,陳列崑成塑膠與師生的作品。「客人的眼睛都很雪亮,看到新品就會詢問,我們也樂於推廣介紹。」莊惠珠表示,師生的作品都充滿創意,若有客人下單,他們也會協助,彼此緊密的關係不言而喻。

挖掘茄芷文化,記錄珍貴史料

學生溯源尋找茄芷故事,並以文字、影像記錄下來,保留珍貴傳統的茄芷好物及歷史。

「學生要從頭了解茄芷,又要以影像、活動等呈現茄芷與作品特色,自然在心中埋下對茄芷、乃至整個後壁社區關心的種子。」李老師笑說,由於學生與崑成塑膠互動良好,經常挖掘出許多外人不知道的茄芷產品與故事,為社區留下珍貴的文化與史料。

莊惠珠也表示,過去對工廠內的老東西並未特別在意,師生造訪後,才回頭挖掘出如早年以三角藺草編織的鞋子、60年代的茄芷布、茄芷袋等,之後也透過成果發表會等活動,讓大家了解這些茄芷好物與歷史,「我如果不保留這些東西,下一代可能就看不到了,所以要努力將這些東西保留下來。」

李老師與崑成塑膠的合作,社區不少人也看在眼裡。2021年在師生進行社區參訪時,前總統府資政黃崑虎先生, 有感於學術單位長期耕耘在地的產業特色,特別前來導覽介紹黃家古厝,使師生更了解在地的文化淵源, 而黃先生也對師生的創意表現給予鼓勵。

串聯校園與產業,擴大茄芷能見度

李老師帶領學生認識在地材料,製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在校內及後壁區都造成迴響。

回首三年成果,李老師謙稱不敢說對農村社區帶來多大影響,就是努力將茄芷介紹給更多人認識,而這也是崑成塑膠的期望。對學生來說,有機會能認識在地材料,甚至製作作品,那作品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何其幸運,崑成塑膠願意提供這麼多不同款式的茄芷材料,這是相當難得的。」事實上,不少未修課的學生,還主動前來詢問能以怎樣的方式參與計畫,可見李老師的努力已經在校內造成迴響。

莊惠珠也提到,師生作品讓她發現原來茄芷能做出這麼多作品,既讓她驚艷,也刺激自己可以發想出更多的商品。未來能依循同樣的方式與學生、學校合作,將茄芷推廣到更多地方,那將會是崑成塑膠最大的收穫,也是他們的期待。

茄芷小故事

茄芷是由日文「かぎ編みka-giami」音譯而來,早年以藺草編織而成,約莫40多年前逐漸由塑膠所取代。崑成塑膠創辦人黃崑崙先生,以紗窗為靈感開發出茄芷袋,輕便好攜帶,成為許多農家愛用的萬用袋。茄芷布主要為大量下單量產,每一色下單量以「噸」計算,這也是造成無法多元開發茄芷款式與色彩,最主要遇到的問題。

學生代表1

繪本創作,張採琇記錄茄芷阿嬤身影

張採琇對於臺南後壁社區,從陌生、了解到感動,成為她未來想朝向農村社區發展的動力。

在大二選修李佩玲老師的課程前,張採琇對於茄芷並沒有特別感覺,直到走入臺南後壁社區,接觸了崑成塑膠,進而設計出自己的茄芷作品,才發現原來茄芷如此有趣。她在課程計畫中,運用茄芷與和明紡織的布料,設計出手拿包、小扣包等作品,「年輕人對於傳統材料較為疏離,謝謝老師利用這個機會,讓我們有機會接觸這些傳統材料。」過程中,張採琇與同學到臺北「Pop Up Asia 亞洲手創展」參展,實際販售自己的作品,更不吝於分享所知的茄芷內容。

鼓動起對於茄芷的創作興趣後,張採琇與同學有了自創工作室的想法,希望玩傳統材料,做設計相關工作。特別當她了解到崑成塑膠也想開發文創小物,卻由於經營型態不同,而未能擴大發展,這讓張採琇更珍惜眼前的創作機會。

張採琇的老家在嘉義縣市交界處,對於鄉村並不陌生,但來到後壁,才有機會感受不一樣的生活場景。張採琇分享有次在後壁,無意間看到一位阿嬤坐在屋簷下車縫茄芷,灰撲撲的老屋背景,搭配鮮豔的茄芷色澤與阿嬤臉上的表情,那畫面讓她十分感動。為此他們特別幫阿嬤拍了照片,而保留那樣的場景與畫面,也成為張採琇未來想朝向農村社區發展的動力。

畢業後,考量到剛出社會並沒有相關人脈與資源,張採琇選擇先到職場歷練。目前她在學校擔任計畫繪圖人員,工作內容需拜訪不少村落與社區,開展她更廣的視野。「現在就是多充實自己,未來才有能力做想做的事。」張採琇未來目標是將後壁或其他社區的特色繪製成繪本,讓更多人能透過她的圖像認識社區,也記錄下更多感動她的茄芷阿嬤身影。


學生代表2

推廣茄芷,成為康竣傑創業契機

康竣傑參與步道設計平台後,進一步入選「南方創客基地」進駐活動,持續創作茄芷。

康竣傑與茄芷的結緣,是從純粹的好奇心開始。大二時因參與李佩玲老師的計畫,他首次來到後壁接觸了茄芷,在秉持著「應該了解這是什麼東西才去創作,而非為創作而創作」的態度下,康竣傑頻頻造訪崑成塑膠,才發現從茄芷的來源到不同顏色代表的意義等,背後都有著迷人的故事。從此,他不僅積極從事茄芷創作,也思考著如何為這些堅守崗位的職人們再多做些什麼。

108年時,康竣傑設計出茄芷漁夫帽、手提袋、筆袋等作品,當時李佩玲老師在了解康竣傑有創業打算後,請他來參與「NUNOTAO步道設計」在地美物平台的工作。在參與這個平台後,發現各種挑戰,「我們的專長在設計,但商業化要懂得行銷、寫文案等,這些是之前學校沒教的,也是我們學習如何強化的地方。」他與另一位品牌成員蔡佳臻,兩人經常到各市集設攤、到實體通路洽談、經營電商平台等,目的都是要推廣茄芷。

參與步道設計,康竣傑希望能一步一腳印,帶著大家走遍臺灣,認識臺灣在地之美。「我們希望大家去了解背後的故事,商品只是帶出故事的產物而已。」而充滿故事性的茄芷,無疑是品牌最好的起點,目前步道設計已有筆袋、布盒、肩背包、手提包等商品,未來師生有其他精彩的設計作品,也會陸續地曝光、宣傳,讓大家感受到嶄新的茄芷之美。

康竣傑提到,對沒有任何資源的學生來說,水保局的計畫與老師的穿針引線,讓他們更有資源做想做的事,包括接觸農村社區、了解產業故事等,都是難得的體驗,長期耕耘之下,也讓他順利實現創業經營品牌的夢想。目前,康竣傑於今年入選「南方創客基地」進駐活動,除了持續創作茄芷外,也希望透過年輕創意,為地方帶來更豐沛的熱情與力量。

共創計畫里程碑

[年度/合作場域/共創計畫重點]
◆107年/臺南西港鄉檨林里/以藺草為創作材料,引導學生創作藺草文創商品
◆108年/臺南後壁社區/以茄芷為創作素材,分組創作出具識別化的茄芷作品
◆109年/臺南後壁社區/以茄芷結合其他在地材料,創作出具流行性的茄芷潮牌作品,並由成立在地美物平台進行商品化